初见中关村平房/联想/四通
岁月的折磨让人不经意间喜欢回忆。回顾了80后的成长历程,今天又要来追忆朝夕相处的中关村。以高新科技起家,中关村孕育了包括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从朴实小城镇到如今中国科技的代名词,中关村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电子零售产业都位居全国榜首。坎坷兴衰路笔者用15个关键词记录中关村20年。
初见中关村平房/联想/四通
正如北京城大多数的地方一样,中关村也脱离不了与“平房”的关系。哪怕是在1990年,中关村已经小有名气和初具规模的时候,平房依旧是中关村标志性的建筑。

庙小神风大,水浅真龙多。不要小看这些平房,如今很大公司都是源于其中。这就提到了第二个关键词,联想。1984年柳传志就是在下图这间小平房里,带着13个人,用20万(1984年的20万还是相当夸张的)创立了联想公司。如今联想已经成为了世界500强。
联想的第二个办公地点是,“中科院计算所公司”。1993年柳传志在香港成立合资联想公司。后来全部改名叫联想公司。联想的名字来自原公司总工倪光南开发的“联想汉卡”,这个产品为联想带来数千万元利润。

1984年柳传志就是在这里创立了联想(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座楼有三层,当年四通财大气粗,租下该楼的一、二层,联想花70万元租下三层。这块地不错,联想当年就赚了好几百万元。四通是民营,联想是官办,这是两家企业最大的差别。但1989年大风过后,四通生死未卜。柳传志高呼:“四通不能倒”,在中关村公开支持四通公司,让四通很感动。不久他与四通段永基和好,两家互相担保贷款亲如兄弟。

联想与四通共用的办公地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20年已经过去,看看联想和四通,天壤之别。除了中关村大街仍屹立不倒的“四通大厦”,四通已经淡淡远去零售市场,去过四通大厦的人会真正发现在光鲜大楼的内部,早已零零散散。
鼎盛时期四环/海龙/拥堵/地铁
四环/海龙/拥堵/地铁
中关村电子零售业的成长,脱离不了北京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北京城市人口、车辆快速膨胀的2000年,北京第四条环线正式通车。四环路的正式通车,为中关村的发展奠定了前提。而就在四环通车的前一年,也就是1999年,硅谷电脑城、太平洋电脑城、海龙大厦相继开业,为中关村商户的高歌猛进,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2000年即将通车的北四环(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龙的成立成为了千禧年中关村的一件大事。1988年,国务院做出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决定,当时的海淀区供销社就开始策划建设海龙大厦,目的就是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办公提供场所,作为四通、联想模式的延续和发展的。而海龙大厦的开业,也客观上标志着海龙集团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商贸业务,开始转向全新的IT卖场领域。中关村大街1号,直接见证了当时海龙在中关村地区的地位及影响力。

建设中的海龙大厦(图片来源于网络)
硅谷、太平洋、海龙三座IT卖场的先后开业,改变了中关村地区传统的零售方式,地边摊开始入驻大型卖场,中关村地区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在稀稀拉拉的拆迁之后,中关村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中关村广场完工、地标建筑“DNA”搬至中关村广场。欧美汇、新中关、家乐福营业,以电子零售业开始的中关村地区开始成为混合型的商业中心。

中关村地标建筑“DNA”如今搬到了中关村广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关村的快速发展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拥堵。大量的行人,车辆让中关村地区成为了北京拥堵的重灾区。频繁出现的交通事故,成为了当时中关村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即使如此,偶尔等待一下红灯,却遭到了一缕缕异样的眼光。这个年代,想要“文明”一次,着实不太容易。

拥堵成为了当时中关村的一块心病
2010年后,中关村地区交通状况因为两座天桥的建立开始得到改善。海龙、科贸两座电子卖场二层搭起了直通天桥,中关村大街与四环辅路的交接处建起了环形天桥。北京4号线地铁的正式开通也对缓解中关村拥堵起到了关键作用。
杂乱环境光盘/发票/办证
光盘/发票/办证
“要光盘,要发票吗?”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婶凑上前去。相信来过中关村卖场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不否认的是,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笔者也还跟着这位大婶买过光盘,什么内容?其实大家懂的。
至于大婶卖的发票,一类是真发票卖给那些能够报销的人赚点外快。一类是假发票,卖给商家开个客户做凭证。不论发票真假,倒卖发票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给有购买或者销售发票的网友提个醒。

中关村抱孩子卖光盘的大婶(图片来源于网络)
“办证”,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牛皮癣,贴在大街上哪里都是,有办证的,有治病的,还有发小广告的。中关村卖场是个大熔炉,人杂事多,这也孕育独特的中关村文化。而在卖盘、卖发票最疯狂的那个年代,也是中关村卖场生意最红火的年代。

贴满地面的小广告(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0-2005年,百家硬件品牌扎堆中关村,奔腾、速龙、毒龙平台争相夺宠。那个年代硬盘还停留在40G,256M内存已经足以炫耀一番。良好的利润让商家充满了干劲,送电脑桌、送打印机成为了当时最火爆的促销手段。

2006年朝气蓬勃的中关村卖场
在DIY产品市场渐渐远去的时候,MP3、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开始成为中关村零售产业的支柱。海龙电脑城DIY商家逐层减少,中关村卖场开始走下繁华的顶峰。
止骗之殇黑导购/奸商
利润的走低让中关村商家另寻出路。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中关村卖场开始蒙上了阴影,黑导购、强行拉客、奸商这些标签开始成为中关村代名词。中关村商家信誉的丢失,高投诉率成为了当时海淀区政府的一块心病。
什么是黑导购?这帮人主要集中在路口、卖场门口、公交站,用强拉硬拽或者哄骗的方式将用户带到特定的商户处,收取商家反馈的提成。至于奸商,并不用太多解释,一个笔记本偷换型号赚个千八百元都不叫新鲜事。水货、翻新、山寨,复杂的产品让用户一时摸不清头脑。

停车场路口的黑导购当时并不少见
强行拉客到底有多严重?2007年笔者曾扮演消费者进入鼎好三层,刚上电梯就已经有人开始有人围绕在旁边问这问那,虽然多种理由劝其离开,但足足陪了我20多分钟。即使笔者走进一家装机店,该人仍在店门口徘徊。当然这不是令人意外的是,刚走出这家店门口,三五个导购就围绕在我身边,那个处境怎一个危险了得。

经过长期的治理中关村黑导购、拉客行为得到了改善
黑导购、奸商成为海淀区政府投诉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时卖场里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每天围绕在售后中心的争吵、打架跌跌不休。

这样的论坛帖当时并不少见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2009年起,中关村地区大力治理游商、黑导购、强行拉客等行为。如今中关村虽然仍有部分商户存在违规行为,但基本消费环境已经得到明显好转,售后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给用户提供一个更舒适的购物环境,为卖场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
坎坷成熟路停业/西区改造/物流
太平洋停业/西区改造/网购
2011年7月1日,中关村标志性之一的太平洋电脑城正式停业。或因北大校园召回土地使用权,或因行业陷入低谷太平洋退出中关村,坊间出现了多种说法。从1999年正式营业,到2011年的停业。短短的十三年太平洋却足以见证中关村卖场的兴衰变革。

太平洋电脑城“已死”
其实无论是清除黑导购,还是太平洋电脑城的停业。这一切都只是中关村西区改造的一部分。2010年,海淀区政府提出中关村西区改造方针,随后海龙卖场精品间相继停业进行改造,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等高新企业相继入驻,开辟中关村新文化。

改造后的海龙卖场
中关村卖场诚信的缺失,让中关村卖场的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部分商家已经提前选择成为了网络卖家,这种成本更低,信誉更好的经营模式。在西区改造过程中,海淀区政府已经开始限制新营业执照的发放,加之竞争的激烈,中小商户退出卖场,中关村鼎好、e世界出现部分柜台闲置。

顺丰租赁的鼎好四层柜台
在中关村生意淡淡远去的时候,网购开始兴起。以京东商城、亚马逊商城的B2C开始以诚信获得用户的支持。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心仪的产品,点击鼠标即可享受简单购物的乐趣。淘宝商城则借助依旧良好的价格优势成长,中关村商户借助淘宝将产品销往了全国。每天下午5-6点钟成为了卖场最繁忙的时候,为了方便商家快递,顺丰快递更是直接将营业网点搬到了鼎好柜台。
今日中关村走向繁华商业区
今日中关村走向繁华商业区
据史料记载(也没准是野史,关于中关村名称的由来有多个说法),据传清代的时候有一位总管大太监,在这里购置了几十亩地,打算以后作为养老和葬身之地。死后被安葬在了这里,得名“中官坟”,“中官”二字在过去有太监的意思。以后又死了太监也往这里埋,时间长了,这一带成了专门埋葬太监的墓地。形成村落后,人们因忌讳“坟”而改称,并讹为“中官村”,以后又谐音为“中关村”。
调侃一下中关村名称的来源。如今中关村发展已经有20多个年头,从起步到兴盛再到如今的改造。中关村零售行业在淡淡远去,换来的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形象。

中关村广场步行街为中关村添加了新的消费活力
看看如今的中关村,欧美汇、新中关、家乐福成为了中关村继电子零售之后又一大消费支柱。晚间中关村广场旱冰、歌舞为喧嚣之后的中关村添加了一丝生活的气息。地铁、天桥的竣工有效的缓解了中关村地区的交通压力。城管治理则少了小广告和黑导购。

如今中关村
作为“村里人”,我见证着中关村变化。10年前百余家DIY品牌争鸣,如今DIY产品还能够活跃的品牌已经屈指可数。从兴盛到成熟,行业在不断转变,以中关村为代表的3C零售产业在转变。未来的市场属于诚信经营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享受。我们不知道未来中关村传统卖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关村以及其代表的中国IT行业将走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