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关村国际化发展结出硕果

日期:2012-11-02  来源:《中关村》
[字体: ]

 Rich Fruits of Z-Park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中关村(5.81,0.08,1.40%)国际化发展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关村在资本、人才、技术、市场诸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已获得了较大进展。

  The Z-park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port shows, after years of effort, Z-park has got great progres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talent, technology, market. 

  中关村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2012年 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合作发布的《中关村国际化发展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关村的国际化进程已结出累累硕果。

  外资企业已成为

  中关村经济重要力量

  2011年,中关村入统的外资企业(含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共1744家,总收入占示范区比重超过三成,工业总产值占示范区比重近一半,出口占示范区比重超过六成。

  外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影响力较大。2011年,这三个领域的外资企业数量分别是1032家、210家和133家。从总收入看,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分别占据一、二、四的位置,2011年这三个领域的总收入分别达到3659.8亿元、1355.1亿元和257.4亿元,占示范区该领域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30%,其中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外资企业总数入接近示范区的一半。

  在外企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外资研发机构成为中关村地区外企力量中的亮点。

  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数263个、科技活动人员数2.8万人、科技活动经费89.5亿元。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已成为示范区科技活动的新生力量,对于促进示范区产业技术竞争升级,加快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聚集,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示范区整体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外企研发机构呈现这样的特点:1、研发机构人员规模较大、投入较多。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人员平均规模为107人,从业人员规模前十的外资研发机构中,从业人员规模均超过500人以上。此外,平均每家外资研发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3405万元,排在前十位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都在2亿元以上。爱立信[微博](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的研发经费达到17.9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364人,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研发经费为9.8亿元,研发人员数为952人。2、近一半的研发机构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最多的是从事电子与信息的研发机构,有127个,占外资研发机构总数的48.3%;其次是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的有49个,占总数的18.6%,第三位的是从事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的研发机构,共27个,占总数的10.3%。这三个领域的研发机构占总数的近八成。3、调查发现,近75%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内部。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22.6亿元,其中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资金为91.2亿元,企业资金筹集比达到74.4%。有148个研发机构的科技活动资金筹集比达到了100%,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还有13个研发机构超过90%。

  资本国际化

  拓宽中关村企业发展渠道

  国际资本的进入,开阔了中关村企业的视野,给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营机制,提供了更多的与国际科技、经济联系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实力的快速提升。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机构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关村备受境外投资机构关注,诸多境外投资机构集聚中关村,参与融入企业创新发展,如IDG、老虎基金、DCM等。境外投资机构的到来,一方面有力支持了处于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创投支持的新创办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做好上市、特别是境外上市的准备,2010、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全部17家企业,均得到了创业投资的支持。比如,柯莱特公司获得IBM[微博]、中国创投、花旗银行等机构的支持;高德软件获得华登国际、凯鹏华盈、红杉资本等的支持;环球天下教育获得赛富基金的支持。最近在互联网领域屡屡发起争端的奇虎360则获得红杉中国、鼎晖创投、IDG、高原资本、经纬中国等的支持。可以说,境外创业投资在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抢占市场先机、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特别是促进企业上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境外上市产生了什么样的效益呢?显然,它为企业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境外上市,企业不仅可以使企业加快做强做大,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与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水平。

  截至2012年3月,示范区共有79家企业境外上市,占示范区上市企业总数(211家)的37.8%,境外IPO融资额693.5亿元,占示范区企业IPO总数的37.6%。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微博]上市企业最多,达到29家,在香港上市24家,位居第2;在纽约上市为19家,名列第3。但从IPO融资额来计算,在香港上市企业的融资额最多,达到256.2亿元,而纽约上市企业和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分列第2、3位。

  总体而言,中关村的境外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中关村在美上市企业48家,占境外上市企业的近2/3。IPO融资额占中国概念股在美上市IPO的约20%,近八成中关村在美上市企业IPO融资额超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板块已经形成,纳斯达克初步形成了以百度[微博]、亚信、新浪、搜狐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板块;在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形成了以新东方、安博教育[微博]、学而思、学大教育、环球雅思、全美测评、弘成教育等为代表的中国教育概念股板块。这种板块效应对未来中关村企业继续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关村的投资价值。

  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先后和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签署协议,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境外上市的桥梁和纽带,为提高中关村国际知名度、推进中关村企业整体上市,提供了有利机会。

  人才国际化

  优化中关村人才结构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随着创新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关村对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港澳台和外国国籍人才数量稳步上升,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促进带动了企业和园区的国际化发展。

  调查发现,留学归国人员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借助于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引进工程,中关村不断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了数量众多的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一批高端领军人才,有力支撑促进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中关村的留学归国人员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数量规模比较庞大,学历结构更为高端。2011年示范区企业归国留学人员达到13704名,占国家级高新区留学归国人员总数的两成。高学历人员占比不断提高,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达到74%。二是集聚了一批领军型人才。截至2012年5月,示范区累计492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约占北京地区入选人数的八成,占全国的21.7%;223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选人数的74.1%;97人(或团队)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此外,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目前,留学人员在中关村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是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包括百度、搜狐、中星微、启明星辰(17.50,0.01,0.06%)奥瑞金(21.16,-0.17,-0.80%)等知名企业。中关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半数是海归人才创办的。

  与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相配合,中关村建设了不少留学人员创业园。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共建有33家留创园,孵化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总数1200多家,海外留学人员2000余人。

  在留学归国人员之外,还有港澳台和外国国籍从业人员加入到中关村的大群体中,带来了更多活力。他们也是中关村人才交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截至2011年底,在园区的从业人员中,有8991名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同时,在示范区就职的外籍从业人员专业层次较高,外籍专家人数1651人,约占外籍从业人员总数的两成。外籍从业人员的从业领域,涉及了示范区全部的十大技术板块。其中,电子信息外籍从业人员占比较大,2011年电子信息外籍从业人员5026人,占比55.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制造分别居于第二、第三位,人数分别为1315人和1254人,占比为14.6%和14.1%。这三个领域从业人员占比达到84.6%。中关村还出现了一批聘用外籍从业人员较多的企业。2011年,中关村聘用外籍从业人员的企业共有1301家,占企业总数的8.7%。外籍从业人员数量前十位的企业都超过了百人,其中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最多,为1049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外籍从业人员为478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外籍从业人员为454人。

  技术国际化

  彰显中关村科技实力

  近年来,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开发出了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技术输出有力提升了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调查显示,中关村的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11年中关村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583.9亿元,是2006年(63.3亿元)的9.2倍;占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44.2%,占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的比重74.6%。中关村技术出口领域涵盖了中关村的十大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是技术出口项目最多的领域,说明电子信息市场的活力和中关村的重要技术能力。但成交额最大的则是核应用技术项目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分别占比22.55%和21.65%。

  中关村的技术输出出口地区也日益多元化,目前有美国、芬兰、日本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与委内瑞拉达成技术交易6项,涉及138.9亿元,与美国达成技术出口达到167项。委内瑞拉在合同成交额方面位列第1、2位。而美国则是中国技术输出合同项目最多的国家。

  此外,国际专利数量反映出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示范区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中境外授权达到859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中境外授权777件,其中,示范区企业获得欧美日专利授权数达到283件,较2010年246件增长15%。而2010年获得欧美日专利授权数比2009年的涨幅高达43.9%;发明专利达到156件,增长24.8%。

  与众多的专利申请相呼应的,中关村制修订国际标准促进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共形成国际标准18项。从2006年到2011年,示范区内企业和各类高校院所主导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数量已经达到了86项,有力增强了中关村在国际市场上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主导权,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国际化

  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不断扩大产品出口规模、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的同时,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技术和产业资源的配置,有力促进了示范区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体现在:一是示范区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604.2亿美元,占北京市进出口总额的15.5%。示范区进口366.9亿美元,占北京市的11.1%;出口237.3亿美元,占北京市的40.2%。二是示范区企业进出口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渐趋明显。其中,进出口贸易领域呈现多元化。在电子信息业仍然占据绝对领先位置的情况下,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进出口贸易呈现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两个领域的进口总额达到246.9亿美元,占示范区进口总额的近三成。其次,出口企业和产品以及出口目标市场呈现多元化。目前,示范区企业出口的目标市场是欧洲、美国、东南亚、港澳台、日本五个区域,占出口总市场的93.2%。其中欧洲市场是中关村示范园区的最大目标市场,2011年实现出口收入82.8亿元人民币,占示范区产品出口收入的近六成;出口到日本市场的产品出口收入16.1亿元人民币,占示范区产品出口收入的11.2%。

  除了规模扩大和多元化的趋势之外,我们注意到一个重要的迹象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正主动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越来越多企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国外。这些企业不仅限于通过产品出口这种模式实现国际化,还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结合目标市场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探索出了建立生产机构、组建研发机构、拓展销售网络、共建合资公司、创建企业孵化器、海外融资、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国际化联盟、技术输出等形式多样的境外发展模式,适应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初步实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

  毫无疑问,上述国际化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关村政府管理主导下的国际化环境建设。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环境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国际化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建立,支持和引导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商务环境、语言环境日益优化,为示范区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示范区从加强国际合作、深入参加展会、积极举办各种国际活动等多个方面着手,开展多内容、多形式、多角度的国际交流,不断提升着园区国际化发展水平。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共组织了66家示范区企业(组团总人数256人),参加了7个国际知名展会。2012年,计划组织参加11个国际展会。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关村各类高水平国际论坛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由政府主办的定位高端的中关村论坛,以及政府鼓励企业、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主办的各种专业论坛。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园区与世界的交流正不断加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