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审报告、财务透明相比,公益项目的信息公开,才是慈善公益组织建立公信力的真正短板。在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昨天举办的公益论坛上,有业内人士披露了一项对2462家基金会的统计结果,能主动介绍项目信息的只有1000余家,但能披露所有开展的公益项目有关信息的,则不足50家,仅占总数的2%。
“2011年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危机年’。”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说。
种种信任危机下,现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有关组织公布了他们的财务报表,外行人也看不大明白,即使看明白了也不太相信。在论坛的“网络时代慈善公益组织信息公开的动力与挑战”对话中,话题从财务收支公开,转向了公益项目的信息公开。北京瑞森德公益咨询研究中心总裁段德峰表示,和那些枯燥的数字相比,这样的内容更能让公众知道公益慈善组织做了什么,更有利于在公众心中增强公信力。
基金会中心网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基金会行业信息服务平台。截至10月21日,网站注册的基金会总数达2462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79家,非公募基金会1283家。总裁程刚向记者透露,在2400多家基金会中,真正能将自己参与的公益项目逐一进行介绍的,只有不到50家。
记者在网站“最新项目”中看到,第一项是10月22日由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开展的一个培训项目。主要内容是安贞医院心外科医生刘东介绍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与受助家庭、患儿、医院沟通等,培训对象是50名医疗帮助志愿者。
近50家基金会披露的项目信息,大多与此类似,主要涉及项目内容、实施者、受益者等,以及部分救助效果。
不过,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基金,几乎没有人在发布项目信息的同时,详细披露项目中的相关资金花费。“如果能结合项目发布资金使用情况,会更有说服力,让我对善款的使用更有底。”在一家机关单位上班的侯女士说。
除了在公共网站较少披露项目信息,公益慈善组织自身也缺乏信息披露平台。程刚提供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全部175家基金会中,只有37%拥有官方网站,8%拥有相关网页;而开通微博发布基金会财务、项目信息的,只有26家,仅占总数的15%。
“希望所有公益慈善组织的人士,都能实名参与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自己在做什么公益项目,帮助了什么人,那人怎么样了……”程刚认为,“公众对这些更感兴趣。”
事实也确实如此。另一名曾通过微博参与发起贫困生“免费午餐”项目的人士介绍,由于全程披露项目信息、讲述真实的故事和救助效果,他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吸引上百万人关注,已筹集了1400多万元善款。
专家点评
做慈善也得有创新
“公益项目缺乏创新的活力,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邓国胜教授看来,公益项目信息披露不够还有深层的原因,“不同组织做的事情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除了基本的财务透明,更需要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