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京城便利店数量少关门早分布不均 委员建议全天候

2011-12-07  来源:北京晨报
[字体: ]

   白天的北京购物选择较为多样,大商场、小超市随处可见。但夜色渐深后,京城购物的便利性却受到挑战:想加顿餐,方便面吃没了;急奔厕所,卫生纸用光了;婴儿哭闹,奶粉罐见底了……有种种突发需求却购物无门,令不少市民颇感无奈。经过几天实地调查,记者发现京城24小时便利店存在关门时间偏早、缺乏品牌连锁店及分布不均匀三大现状。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建议,应尽快引进或倡导企业多在社区开便利店。市商务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用连锁经营方式改造提升社区内较低端的服务业态形式。

    ■市民反映

    大半夜买不到一包方便面

    市民吴女士经常加班到午夜。她的工作单位在和平里附近,即使是在这个大社区,也享受不到便利的商业设施。“饿得难受,四处找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通常要走很远的路。”吴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晚上下班后想买瓶水,但门口的夫妻店早就关门了,只好跑到和平桥的麦当劳买了一杯可乐,“大冷天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吴女士希望单位周边能多一些品牌的便利店,增加一些即热即食的食物,“虽然个别小店能买到包子、盒饭,但卫生却让人不太放心。”

    即使是社区里有很靠谱的小店,但一到过年过节,社区居民也经常面临“断顿”。“平时就在楼下小店买烟和啤酒什么的,”家住石佛营晨光家园的齐先生表示,但一到过年,小区里的几家小店店主就集体关门回家过年了,买东西十分不方便,“有一天打游戏到深夜,想买包方便面,几乎跑遍了小区周边的店,最后还是饿着肚子睡了。”

    ■记者调查

    1

    过零点就打烊

    地点:团结湖

    时间:11月29日0:10

    一过零点,团结湖路两侧的绝大部分店铺都已经打烊,记者开车从南向北行驶发现,只有一两家挂着“烟酒超市”招牌的小店还亮着灯,门口摆着“高价回收烟酒、冬虫夏草”的招牌。在团结湖北口的小典食品店,店主正在电脑前玩游戏:“一般是晚12点打烊,您走了我就关门了。”这家进来两位顾客就错不开身的小店,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烟、酒、饮料和品种很少的零食。店主说,晚上一过10点,顾客就很少了,“周围根本没有通宵营业的商店。要是24小时开着,电费、员工的倒班费加起来成本太高了。”

    在团结湖这片大居民区,记者只找到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但这家好邻居处于团结湖南口大中电器的一层,与居民区还有一小段距离,如果附近居民深夜要买东西的话,也谈不上“便利”。

    2

    一刻钟只卖一盒酸奶

    地点:和平里

    时间:11月29日0:40

    记者沿和平里东街由南向北行驶到北三环和平西桥,途中只看到一家快客便利店亮着灯。而和平里西街上,有一家“7-11”和一家物美便利店,以及三家卖烟酒的小商店。记者在和平里医院附近兴化路口的一家好邻居便利店门口等待了15分钟,其间只有一位顾客进店购物,在冰柜前犹豫了两分钟,最后只拿了一盒酸奶到收银台结账。除了看上去更加正规、整洁,这家24小时便利店与普通烟酒商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即食的食物出售,靠近收银台的位置,除了有一个放着咖啡、奶茶等热饮的展示柜之外,还有一个柜子里放着一些包子。店里有两位工作人员在值班,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整个通宵。记者询问夜间营业状况如何,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还成吧,没人的话早就停业了。”

    3

    两万户大社区无夜店

    地点:望京

    时间:11月30日0:50

    位于望京核心区域的望京西园四区算是大社区,居民有两万户左右。记者从望京西园四区南门进入,寻着灯光来到该小区商业较为集中的中心区域。尽管已经过了午夜,仍有六家小餐馆在营业,其中一家烤串店用不小的字体在招牌上写着“24小时营业”,透过灯光可以看到还有顾客在就餐。除此之外,记者并未发现有仍在营业的便利店。

    从望京西园四区北门出去,对面就是望京西园三区,这两个小区之间的马路南侧有一个“7-11”在营业。这也是记者在整个望京区域发现的为数不多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之一。除此外,记者当时看到的在营业的便利店还有阜通东大街的一家物美便利店、广顺北大街的一家好邻居和一家“7-11”。

    ■专家会诊

    北京夜间购物

    尚未形成气候

    上有大超市,下有夫妻店,正规品牌便利店处在一个尴尬的“夹层”。业内普遍认为,制约品牌便利店发展有三大原因。首先,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不利于24小时便利店的发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表示,与便利店发展相对较成熟的上海市场相比,北京顾客夜间购物的习惯还基本未成气候,尤其是冬天,北京室内外温差大,室外活动不方便。其次,便利店商品价格普遍偏高,比一般超市高出10%至15%,许多居民不愿接受。再次,通宵营业成本较高,而消费者夜间购物主要是一些应急物品,价值较低,无法与营业成本的高支出相平衡。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点还在于缺乏特色。”便利店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让人更方便快捷地选择所需商品,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才是便利店的最大优势。尤其是对24小时便利店来说,这种服务应该更加突出。

    ■委员建议

    打破企业壁垒 统一物流配送

    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告诉记者,他经常到上海出差,“差不多隔一公里就有一个便利店,既有国际品牌的,也有当地品牌的,最密集的街区100米内就有三四家。”相比之下,北京就显得“落后”了,“比较少,24小时营业的就更少了,而且分布不合理,居民购物不方便。”

    陆杰华认为,便利店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现在推广的‘一刻钟服务圈’,除了银行、医院之外,便民商业也应该包括在里面。”推广社区全天候便利店,看重的不仅是24小时服务,更是让人放心的食品质量。“统一物流配送的便利店不仅能方便市民,更能保证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陆杰华建议,新建小区都应该拿出专门的商业面积,政府应该做好规划,尽快引进或倡导企业多在社区开便利店。他建议,统一物流配送甚至可以打破连锁企业的壁垒,让便利店商品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政府规划

    推进品牌连锁店进社区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目前本市有480家24小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几个中心城区。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用连锁经营方式改造提升社区内较低端服务业态形式。据市商务委介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品牌连锁经营企业进入社区,并逐步搭载其他便民服务功能,改造提升现有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首批645个社区今年将成为规范化建设的达标社区。

    ■他山之石

    日本便利店能买到换洗衣物

    日本是便利店最多的国家,即便是在乡村或高速公路旁,都可以看到不同品牌的便利店。无论哪一种品牌的便利店,都有玩具、文具、化妆品、简单的可供换洗的衣物,也有食品、酒类、饮料。除了24小时营业外,店内还设置有复印机、传真机、ATM等,还有观光设施的入场券、机票的发售终端,还代办接收干洗衣物、快递服务,以及公共费用、税金的支付等。不少人外出时需要如厕时,首先就是找便利店。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