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半拉子"调查:为何总倒在彻查追责"最后一公里"?

2012-03-09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两会中国网事)“半拉子”调查:为何总倒在彻查追责“最后一公里”?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表述引起了网民强烈共鸣。

    网民们反映,近年来一些经媒体曝光的违规违法事件,有关政府部门虽然成立了调查组,但是一些调查往往变成了“半拉子”:在向社会公布结果和真相上遮遮掩掩、拖拖拉拉,甚至不了了之,离公众期待的彻底查清问题、追责到底常常有距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梳理出一些引起全国关注的事件的“半拉子”调查,与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共话如何“将调查进行到底”。

    “半拉子”调查三个怪现象

    有网友总结了近年来一些“半拉子”调查的三个怪现象。

    现象一:只打雷不下雨,说调查却没结果。投资87亿元的甘肃天定高速公路,通车半年就大修,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甘肃省成立联合调查组至今已近半年,仍然没有结论。

    现象二:避重就轻、舍卒保帅。郑州市一经济适用房用地建起别墅群,当地官员质问前往采访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郑州市政府成立的联合调查组,仅仅处罚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而对这一事件负有重要责任的郑州市的规划局、房管局等部门相关责任人却逍遥法外。网友们称这个调查组“罚商不罚官”。

    震惊全国的罗彩霞被人顶替上大学事件,虽然有人被判入狱,但是大学招录环节和户口迁移环节相关人员未被问责,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引起网友广泛质疑。

    现象三:有耳听不清,睁眼看不明。去年4月,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一起矿难瞒报事件。新华社记者千里迢迢赶赴现场调查已经获得实证,鸡西市政府成立的调查组调查4天没有进展,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成立的调查组介入后一夜破案,证实矿难至少造成9人遇难。

    “半拉子”调查的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半拉子”调查往往会挑战基本生活常识和大众智商,调查结论也经常将社会悲剧演变成了闹剧和戏剧。政府成立调查组绝大多数是针对具体事件,时间应不需要太长。但是,有的调查组久久没有结论,有的是隔靴挠痒,更有甚者涉嫌隐瞒真相,其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网言网语】微博网友“天天下雨”说:“调查组已经成为个别地方政府应付媒体追踪报道、转移群众视线的挡箭牌,遇到采访就说调查组已经介入,请耐心等待结果。实际上就是拖延,把你热情磨完,耐心耗尽,现在社会热点此起彼伏,只要媒体不再报道,过几个月后,大家也就不再关注了。”

    网友“方小晶”说,个别调查组出现了“老子调查儿子,舅舅调查外甥”的怪现象,这种“近亲调查”怎么能真正调查得下去?

    【代表委员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认为,对一些牵扯面比较广、原因复杂的事件成立调查组,本来是政府了解真相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虽然难以肯定是在保护谁的利益或者出于什么目的,但是,“半拉子调查”伤的是民心,损害的是政府威信。久而久之,调查组就会变成“狼来了”故事的翻本,其结论也会失去权威性。

    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说,近年来,网民用“躲猫猫”、“楼脆脆”等语言,来概括令人沉重的悲剧,实际上是对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半拉子调查”的调侃。讽刺之中蕴含着对“半拉子调查”的无奈和不满。

  代表委员建言“将调查进行到底”

    安全生产事故或者违规违法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高度重视、积极处理,责成相关部门立即成立调查组,并信誓旦旦言之凿凿,“查清真相、绝不姑息”。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成立的调查组经常有始无终,百姓对于工作进展、调查结果等经常一无所知,数月半年之后,调查组是否已经解散也无从知晓。

    【网言网语】有网友说,有的调查组“调查”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结论,是水太深,调查不出来真相,还是知道真相不敢公布?总该有个结果啊!调查组成员有的提拔升职了,有的到龄退休了,调查组还在吗?

    【代表委员点评】全国人大代表白丽莎说:“调查组应该接受群众监督,主要成员有必要在当地媒体上公布。适时将工作进度、阶段性调查结果公布于众,并及时吸纳群众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说:“实行回避制度、吸收第三方成员加入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增加调查组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调查组应该就最终调查结果接受当地人大部门的质询。调查结果不公布,调查组就不能解散。”

    代表委员还建议,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除了成立调查组外,司法机关还应第一时间介入侦查、调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