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的桥突然坍塌了,发生在安全施工的样板工地上,这是日前发生在杭州的一起伤人惨剧。2日,杭州城区德胜东路02标的一座正在拆除的跨线桥突然坍塌,造成1死3伤的惨祸。更令人震惊的是,仅仅在事发3天前的6月29日,这个工地还聚集了数百人现场观摩,施工现场被誉为该市安全施工的样板和典型。(7月5日新华社报道)
眼看它成典型,眼看它桥塌了,所谓的“数百人现场观摩”,所谓的“全市安全施工的样板”,竟然经受不起数天时间的考验。杭州正拆跨线桥突然坍塌实在不是时候,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自唾其面”。或许如网友所说,该给安全工地样板的授予者发封“含泪的贺电”:一面是其余声犹存的表扬,一面是伤人事故的发生,荣誉授予者的尴尬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意外”,施工方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相关人员表示,新闻粗线条式的内容,或许并不足以有力反驳类似的回应。但作为一个事实,许多“样板”“示范”工程多危情,并不是一个意外。随手拈来就是几例:当年号称要争创全线优良工程的湖南凤凰堤溪沱江大桥,于在建中坍塌;身为西北地区示范小区的糜家桥小区,不到20年就“设施老化”;同样是房子,在武汉,在生产了数十年的化工厂旧址上,未环评就开建,而建起的经适房小区竟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小区”。种种与“示范”“样板”相对应的怪象,让人不得不追问。
我并不反对所有的示范工程、样板工地,作为一种典型物,它们自然有其正面的宣传与带动价值。但倘若过多着力于形象工程的打造,它必会产生某种内耗,阻碍更健康更科学施工效果的形成。道理其实很简单,施工方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需要过多地表现出“示范”的特性,就需要将部分精力用于接待参观者、对视察迎来送往,那么既有可能“赶工期”,也有可能过度注重于工程的外在表现,忙于做表面文章而忽视了内在品质的真正提升。
货真价实的示范与样板,是好事,关键的问题在这里:不少时候,它们只是“示范”和“样板”给领导看的,而对于普通职工和民众,这些所谓的示范与样板工程从来都既不“示范”,更难以成为信息透明的样板。无论是意外倒下的桥,还是悄然建立于毒土地上的经适房,它们建设过程中的立项论证、环保测评乃至基本的施工进度环节,几乎都是在暗箱里进行。就如此次杭州垮桥,施工方言之凿凿称其工程质量过关,事故中死者的亲属却说,施工人员对吊车的性能不是很了解,工地上完全没有安全措施,连最基本的安全帽也没有。
连最基本的安全帽也没有,何以应御那些可能随时来袭的施工危险?这样的“安全施工样板和典型”,实则连最基本的施工安全都没达到,不知道“样板”和“典型”在什么地方?
杭州垮桥事件需要更高权力介入来彻查,还其真相。不仅要查明事故原因、责任所在,还有必要追问“安全施工样板和典型”的树立有没有猫腻。更重要的,经由此次事件,我们还必须来重新审视种种示范与样板工程,它们并不必然导致事故,但缺乏监督、不够透明的乱评比和不负责任地追求表面文章,必然带来负面效果。杭州垮桥之后,敦请从此别再轻易授“样板”与“示范”之牌,从明天起切实尊重生命和建设规律,“样板工程”才不会成为审丑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