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何时告别“自带课桌上学”的辛酸

2012-09-05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9月1日,湖北麻城市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需要自带课桌报到。据悉,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仍有3000余人缺乏课桌。有的学生因此把茶几拿来当课桌,而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奶奶扛桌子为其报到。(9月3日《长江商报》)

说起来,孩子开学应该是一件开心事,但麻城市顺河镇一些学生的遭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在这个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的国度,如此“独特景观”怎能不令人感到寒心?多年来,旨在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提供崭新舒适桌椅的“课桌革命”早已展开,为何时至今日顺河镇的孩子却仍然要背负课桌继续着“苦行僧”式的求学之旅?

是因为当地财政紧张吗?恐怕未必!麻城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算不得贫困地区,从公开的经济指标来看,还相当发达。2009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为8.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和黄冈市平均水平。一个还算富裕的县级市,竟然出了这等怪事,怎不令人啧啧称奇?

我们都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事实却是学生“自带课桌去上学”的辛酸故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先是陕西澄城县,后是河南孟津县,如今又是湖北麻城。诸如此类现实的背后,不仅是对义务教育“打折”,更是地方政府的失职——只注重短时政绩效应,却忽视教育方面的投入。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孩子们不得不选择“自带课桌上学”,家长和老师们谈及课桌的叹息让人感慨,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位送孙女报名的爷爷说:“希望在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扛着课桌去上学。”

何时告别“自带课桌去上学”的辛酸?这无疑是对现实的拷问,更无声地考验着政府的职责。为教育计,我们应加快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扭转畸形的政绩观,以及通过对那些宁愿在政绩工程上大手大脚,却在教育上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政府进行严厉问责等措施,倒逼地方政府主动积极落实教育投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