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一场关于“幸福”的舆论狂欢

2012-10-16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

“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半个月来,“你幸福吗”被千万次的调侃、恶搞、争议、反思,再一次印证了白岩松两年前的这句话。只不过,两年后,幸福,依然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央视记者的一句“你幸福吗”就引发了一场舆论狂欢?

    起因自然是那几个“神一样的回复”。如果没有“我姓曾”“队被插了”“我耳朵不好”这样的回答,这档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栏目不会获得如此高的知名度,以至于在后面几天的节目中,有些被采访者已经开始用“我姓曾”来回答记者的提问了。

    那么,那些所谓的“神回复”真的很“神”吗?非也。不但不“神”,且根本就是当事人的真实心理反映。

    比如,“你幸福吗?我姓曾。”就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回答,他平常被人问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你姓什么”,把“你幸福吗”听成“你姓fu吗”一点儿都不奇怪。还有那个5岁的小朋友,记者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妈妈肚子里”,太真实了。他们绝对不是有意调侃记者,只不过是思维定势而已。

    再比如,“队被插了”这样的回答出自一个18岁的大学生之口,太正常了,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调侃可能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们绝对有自己的想法,你听他对幸福的理解——“每天把该做的事做完之后,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多好啊。

    事实上,一个涉及数十人的调查节目,出现几个“神回复”是很正常的。此前的类似节目未必没有,只是公众没机会看到。这次那些“应该被剪掉”的片段之所以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屏幕上,或许正是因为创作者不想“神”化幸福。按央视有关人士的说法,他们要的就是被采访者毫无防备下的第一反应,答案不重要,当时的状态与场景才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目的达到了,被采访者的确“奉献”了他们的“第一反应”,不管是回答还是不回答,认真还是调侃,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说完了内容说形式。“你幸福吗”之所以持续发酵,还在于“幸福”是每个人都在乎的事,这样赤裸裸地追问人家“你幸福吗”,合适吗?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幸福”公之于众。这从那些受访都的反应中也能略见一斑。有些人直言“说不清楚”“怎么说呢”,有些人直言“不幸福”,有些人报之以自嘲,有些人置若罔闻,有些人甚至警惕性极强地反问“你嘛意思”“弄啥呢”。

    但能就此认为记者的提问没人性、没人情味儿吗?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在大街上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来,高兴就说幸福,不高兴就发发牢骚,不愿意回答就直接拒绝;但不会认为记者是在有意让我难堪,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就像他们不会把受访者的不配合当成是对他们个人的刁难一样。

    还有一点,有多少人完整地看完了8天的节目,而不是只看了那些所谓的“神回复专辑”,及种种关于“姓(幸)福”“满族(足)”的恶搞?当看到那些普通或不普通的人述说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时,没有被那诚挚打动吗?反正,当我看到在北京送快递的小伙子想通过节目让在郑州上学的女朋友“好好学习,不要太心疼我”时,鼻子一酸,眼泪不自主地就流了下来。

    最后再说立意。有人质疑这样的节目并不能真实反映人们幸福与否,记者应该更深入地了解百姓的幸福细节;有人说这种节目不应该由央视这样的官媒来做,似有牵强导向之嫌。对于这些质疑,央视或许可以再做一档节目,详细解释一下在新闻联播中施行这种“海采、原生态”报道方式的宗旨与目标。

    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央视在双节期间推出这样的节目并无不可。就像有人在吃火鸡的时候要感恩一样,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感怀一下生活,畅谈一下幸福,即便应景也无妨。至于准确性,央视不是研究机构,记者不是研究员,调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统计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就没必要太苛求了吧。

    “你幸福吗”之所以引发舆论狂欢,还在于它所呈现的生活图景太真实了,真实到我们那么直观地就看到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以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心酸。那些受访者的眼神、话语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判断,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参与进了这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辩论。

    或许,幸福,将永远都是个大问题。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类最终面临的,就是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而幸福,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诉诸于个体内心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捡拾、感受那些单纯而又美好的“小幸福”。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