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砍掉13万“协调机构”只是第一步

2014-10-2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

资料图:襄阳一居委会社区挂163块牌匾,制作费花3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余个议事协调机构,仅湖南减少1.3万余个,江苏、内蒙古分别减少8472个和8081个。 “协调机构”命名五花八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指挥部、办公室;时间自主掌控——常设型、阶段型、临时型;涵盖行业广泛——足疗保健、铲除豚 草、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协调机构”过多过滥的背后,是对“机构法定”原则的淡漠。(10月22日 新华网)

  议事“协调机构”,是指为完成某项特殊性或临时性任务而设立的跨部门合作、协作机构,其曾用名为“非常设机构”。为何要设立“协调机构”?一方 面是因为,面对重要而棘手的临时性任务或突发性事件,其工作职责一时难以分解到单一机构,需要更多机构“联合攻关”,甚至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挂帅协 调”,才能有效完成;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提高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防止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而把大家“捆绑”在了一起。

  由此可见,设立“协调机构”的终极目的,是为减少层级、协同作战、提高效率。

  然而,当设立“协调机构”成为应对临时性任务、突发性事件的“万能钥匙”时,当设立“协调机构”成为突显“领导重视”的“样板戏”时,当“协调 机构”越设越多,以致于领导都不知道他们“挂帅”了多少“协调机构”时,“协调机构”也就严重走样了。最常见的两种情形是,“协调机构”成了“纸上机 构”,只知道干开会发文的事;“协调机构”成了“空壳机构”,长期“沉睡不醒”,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也不终结其使命。

  尤需诟病的,一是一些“协调机构”照样成为“推诿机构”。一些跨部门事务貌似几个部门都在管,实则几个部门都不管,尤其是在没有更高级别的领导 “挂帅”的情况下,“协调机构”的多头管理往往可能沦为“多不管理”,降低行政效率。正如“九龙治水水不治”。二是一些“协调机构”纯属因人造事、因人设 岗,人浮于事。比如有的“协调机构”在整个机构下面又分设几个协调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等一干人赫然在列。

  所有这些,都使得一些“协调机构”几乎成了“懒政机构”、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机构。有的“协调机构”,比如某些地方的“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 组”、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等,还成了谋取利益的“创收机构”——以“协调机构”的名义下发文件,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故而,在简政放权政策全面推 开的今天,必须精简“协调机构”,整治滥设“协调机构”的乱象。

  当然,砍掉一些“协调机构”或许容易,但会否“按下葫芦浮起瓢”则难说。砍掉13万“协调机构”只是第一步,最要紧的是建章立制,从制度上控制 “协调机构”的总量,比如同一领导挂帅的“协调机构”不能超过多少,省市县(区)各级“协调机构”不能超过多少;从制度上明确“协调机构”的职责权限、存 在时限、社会监督渠道,以解决其运行混乱、职责不清、民众难监督等问题。若不能从制度上制约,“协调机构”会陷入“清理后再出现,出现后再清理”怪圈。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