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京城节日文化餐:细点粗粮两相宜[图]

2011-10-0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从海豚音王子到陕北老腔艺人

维塔斯正在演唱。

 

    《活着》——原生态陕西老腔情景音乐会昨(5日)晚在北展剧场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喜民、王振中等十余位民间艺人以一曲原汁原味的陕西老腔,带给首都观众畅快淋漓的不一般感受。

    昨(5日)晚19时15分,陕西老腔情景音乐会《活着》演出前15分钟,观众宋先生带着10岁的儿子检票进场。宋先生是陕北人,来北京已经快20年了。在国庆期间众多的演出中,他特意选择了这场老腔音乐会,“我是想让生在北京的儿子,听听家乡的声音,我也找找那种短暂回家的感觉。可能只有在北京,才能不用回家就听到乡音。”他感慨地说。

    此时,王振中、张喜民等老腔艺人坐在舞台一侧,正在黑暗中聊着家常,一个声音道:“今年玉米的收成还不错,这趟演出结束,回去又该种冬小麦了。”他们一年来北京演出、录像十几回,“跟这儿的观众熟着呢,没啥可紧张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老腔歌唱家张喜民对记者说。

    老腔起源于黄河岸边的船工号子,看上去非常不讲究。这场演唱会的演员中,最年轻的“小伙子”已经58岁了,唯一的女演员是个胖丫头,闹得最欢的是个瘪着嘴的老汉。

    “今与吕布去交战,贼命难逃张翼德。”19时30分,大幕拉开,好戏吼着就开场了。一块小小的白布背后皮影艺人张拾民耍弄着吕布和张飞,上演着“三英战吕布”的好戏。张喜民则挽着裤管,一边敲着鼓,一边唱着,没有唱词的时候他还要拟出厮杀声和战马响鼻的声音。他吼的声音很大,但却很放松,那样子不像是在剧场演出,倒像是在田间地头跟村子里的老友们一起笑闹。

    “‘养了儿又带孙都当本分,抱竹杖倚柴门孤巢黄昏’。你别看这老腔是吼着唱出来的,仔细琢磨这个唱词还是挺有内涵的。”中国戏曲学院大二学生小冯看着大屏幕上的唱词,低声跟身边的同学探讨。小冯以前从没有听说过陕北老腔,但半场演出下来她就喜欢上了这门国家级非遗艺术,“虽然它是吼着唱的,旋律似乎并不优美,但你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黄河文化,那种浑厚苍劲的生命质感。”

    北展剧场响起的陕北老腔像是未经深加工的粗粮,而北京的节日文化餐桌上也不乏讲究的“细粮”。前晚在人民大会堂,“说你爱——维塔斯2011北京演唱会”上,让人惊艳的“海豚音”空灵、纯净,就像是一道反复精加工的西式点心。

    在俄罗斯黑海边长大的维塔斯被称为“海豚音王子”,从小一唱歌就会让喧闹的同伴顿时安静,更让瘸腿小狗洗耳恭听。当他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纯净的声音时,全场立刻安静万分,连开场前大声叫喊的孩子也像小猫一样,默不作声了。

    唱到俄罗斯歌曲《喀秋莎》《卡林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红梅花开》时,维塔斯台上唱,观众台下跟。唱起中国歌曲《青藏高原》时,维塔斯唱上一句,观众和下一句。但是飙高音的时候,全场没人敢跟了,那是维塔斯的专利。当维塔斯酣畅淋漓的高音音符休止时,全场有节奏的欢呼声和击掌声达到了高潮。

    “2009年那次没来成,这回总算没错过!”专门从沈阳赶来看维塔斯的赵李强一家三口,散场时还意犹未尽。维塔斯的不少“粉丝”都是通过网上订票前来观看演出的,其中还有不少人专程从外地赶来,赵李强一家如此,来自武汉的吴女士也是如此。“今天看维塔斯,明天再去世纪剧院看音乐剧《妈妈咪呀》,我来北京就是冲着看演出来的!”吴女士说。

    刚刚送走维塔斯、陕北老腔的演出,今天马勒《第八交响曲》又将拉开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序幕,而首都剧场里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正演得热闹,正乙祠的《梅兰芳华》重现着梅派经典,刘老根大舞台来自东北的二人转每天都如约演出,还有几十个小剧场也都没歇着……俗的雅的、中的西的、传统的现代的,丰富多彩的“粗粮细点”让剧场成为北京的热门景点。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