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南锣鼓巷来了居民义务讲解员

2011-10-1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在菊儿胡同居住了30年的毕玉琪与另外四位老街坊被聘为首批“南锣胡同讲解员”。    

    “您是第一次来?那我可得好好给您说说咱南锣鼓巷的历史!”上周六,第六届南锣鼓巷胡同文化节开幕,来自内蒙古的游客朱颖一走进南锣鼓巷,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大妈,就热情地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大妈名叫辛香玲,是当天刚刚上岗的南锣鼓巷首批居民讲解员。

    “南锣鼓巷有800年历史,因为中间高、两头低,所以叫‘罗锅巷’,后来改名锣鼓巷。这条巷子两边各有8条胡同,都是对称的,是北京最古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胡同街区。”辛大妈说得头头是道,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选拔居民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来给游客做讲解,为的就是能让游客听到准确真实的有关南锣鼓巷的情况。”负责居民讲解员工作的南锣鼓巷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岳延凤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南锣鼓巷,这样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文保区,却没有专门的讲解,很多游客就向居民、清洁工、保安和门店的经营人员打听,往往听到的都是不准确甚至演绎了的情况,对游客、对南锣鼓巷,都是巨大损失。为此,今年交道口街道从居民中选拔、培训讲解员,上街志愿服务。

    首批上岗的居民讲解员一共有5位,是从报名的近百名居民中层层选拔出来的。“首先必须得是咱南锣鼓巷居民,对这儿有感情,而且情况熟。”岳延凤说。可不,这5名居民讲解员,最少的在这巷子里也住了20多年,就是一棵树、一个门墩,都能讲出故事。他们,或者是居民合唱团成员,或者参加了鼓乐队,平常就是社区里的积极分子。熟悉南锣鼓巷的历史,更了解南锣鼓巷的今天。

    “过去,这里就是一条普通的巷子,路两边都是私搭乱建,原来8米宽的路只剩5米。”48岁的张素琴就住蓑衣胡同,她最擅长讲南锣鼓巷天翻地覆的变化。“2006年,政府对南锣鼓巷进行了规划整治,8米宽的路全露出来了;天上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全部入了地;咱老百姓家也都煤改电了,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张素琴说,“还得说咱政府‘文化富街’的政策好,南锣鼓巷成了文化创意特色街,酒吧、特色小店和各国美食都来了。南锣鼓巷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25个你不能不去的好玩的地方’之一呢。”

    “这条街上有哪些特色小店?”听着讲解,朱颖迫不及待地问。

    “这个我擅长,听我慢慢给您说。”旁边又走出一位大妈,这位叫毕玉琪,家住小菊儿胡同,这条巷子里每个馆子她都尝过,每家小店她都了解过。“最有名的就是文宇奶酪店,每天一到11点,就开始排长队……”

    “以前来过一次,光一家家小店看热闹了。今天听了大妈们的介绍,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多故事,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老北京历史的兴趣。”朱颖兴奋地说。

    “他们还没给你介绍这里的名人故居呢!”一旁,又走上来52岁的张荣华。这时,讲解员身边已经聚集了十几名游客。

    逛街的,听故事的,一串串红灯笼下,南锣鼓巷里更热闹了。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