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妈妈劝导难顾家 女儿送名“高忙忙”(图)

2011-10-31  来源:新京报
[字体: ]

    10月26日,丰台区永善社区劝导队照例“巡街”,在一理发店门前,队员们劝说商家将占道的晾衣架收起。图中左三为高永红。

    2007年加入社区劝导队,高永红(左)已离不开这份工作了。

    高永红

    岗位:社区劝导队副队长

    工作地点:丰台区永善社区

    【心语】

    小商小贩上街卖东西,也都是为了生活,我们首先得尊重他们和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劝导他们,帮助他们。

    10月26日早上8点,丰台永善社区外的道路上,上班的,遛弯儿的,已经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一个50来岁烫着小卷发的阿姨,在路上边走边看,不时与相逢的老街坊笑着打招呼。

    “高姐,您今天又上劝导队上班啊?现在社区环境这么好,你们劝导队,是不是也都快下岗了?”一个遛弯儿的老街坊,老远就和一位卷发阿姨打招呼。

    自然,高姐就是这位卷发阿姨,她叫高永红,是永善社区劝导队的副队长。

    说起这个社区劝导队,虽然没啥实权,可按老北京话说,他们却“管得倍儿宽”。小贩游商、发小广告的、打架吵架的、乱停车、占道的,凡是与秩序、环境有关的,都在他们的“管理”范围。

    抱着“私心”加入劝导队

    在永善社区劝导小组里,高姐队龄最大,是劝导队首批81人中的一员,算是元老。

    说起为什么要加入劝导队,高姐说是有点儿私心,就是为了能让女儿睡好觉。

    永善社区,因紧靠丰台火车站和西四环,每天人来车往,甚是热闹。劝导队成立前,很多人看准了商机,在文体路南头和正阳大街上,摆上了摊位,干起了商铺。

    “这两条街简直没法走,每天都有打架斗嘴的,垃圾也遍地都是。”高姐说,女儿的房间正对正阳大街,每天晚上烧烤油烟、喝酒划拳、打架喧闹,让孩子无法入睡,他们一家也很伤脑筋。

    “白天能走,晚上能睡”,一度成了高姐朝思暮想的事情。

    2007年初,社区成立居民志愿者队伍,对这些小商小贩进行劝导。作为楼门长,更为了女儿晚上能好好睡觉,还在单位上班的高姐,报名成了志愿者。

    首批81人志愿者,大多是社区治保积极分子、离退休党员等“老头老太太”。大家分为三班,在早7点和晚8点之间,上街进行巡视劝说。

    小贩受尊重听劝进市场

    社区附近,都知道劝导队,好多商贩一看到劝导队员都赶紧离开,有的经过几次劝说,就不在社区乱摆摊设点了。可高姐说,劝导队刚成立时,可没这么容易,不仅劝小商贩难,就连一些居民也都不理解。

    高姐说,当时他们去劝占道卖菜的,被骂做“瞎管闲事”。不能急,更不能骂。只能是和颜悦色,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劝解。

    “您看,您这菜摊都占着马路了,万一哪辆车开快了没注意,挤过来就可能伤着您。”

    小贩翻着白眼说,你们有退休费,我可没有,不摆摊一家人吃啥去?

    “我们劝导队也没工资,扫垃圾、除小广告,磨破嘴皮子都是为了社区有个好环境。”

    “再说了,您卖菜挣的也是一分一毛的辛苦钱儿,执法队来了又是没收又是罚款,您辛苦干几天又白搭进去。”

    小贩理解了,让高姐给出出主意。“要不您看这样,我们给您找找,看哪个市场租金便宜,您搬市场去安心卖菜,卖得快赚得多。”高姐说,小贩摆摊都是为了生活,靠自己的辛劳挣钱,让人敬重。

    高姐说,劝导、劝导,就是劝和导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人觉得你在尊重他,在真心帮他,这样才能让对方认识到利弊,真心诚意合法经营。很快,占道经营的摊贩少了,马路又开始通畅了起来。

   外号“高忙忙” 家里家外不闲着

    进了邮局宿舍小区,劝导队员主要是清理楼道小广告,贴条提醒居民不要在楼道里堆放杂物。

    一个6层的楼门转下来,用了近半个小时。中午时,难得歇一会儿,劝导队里的几个老姐妹,聚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的事儿。胡姐说,很多队员都羡慕高姐,为了让她专心忙劝导队的事,家务活什么的全是老公包了。

    其实,高姐的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她参加劝导队。在劝导队成立头半年,劝导队员总是遭骂,遭讥讽,工作阻力也大,很多队员也因此萌生退意。高姐的丈夫都觉得,劝导就是在外得罪人,一个普通居民,何必又去趟这浑水呢?

    大家都不去劝,就更不可能好了,高姐的一句话,让丈夫和女儿无言反驳。渐渐地,社区内外发小广告的少了,乱停车的少了,摆摊设点的少了,垃圾少了,油烟没了……

    劝导队上街,迎来的是居民热切的招呼和笑容。附近谁家两口子吵架,谁和谁打架,不管是夜里几点,都来敲门找高姐,让她给帮忙劝导劝导。担心工作影响爷俩儿的休息,高姐很多时候都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白天在外面忙,晚上在家里忙,女儿给高姐起了个很贴切的外号——“高忙忙”。高姐说,有时候,丈夫在社区遇到什么事儿,也开始劝了,这让她最高兴。

    走到哪儿劝到哪儿的“职业病”

    劝导队成立了4年多,永善社区和周边的环境愈来愈好。而劝导队的人数,也从当初的81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80多人。

    很多人能劝导好,但也有个别人并不听劝,反倒是结下了梁子。一次,高姐开门发现墙壁上,被人用油墨喷了10多个通下水道的小广告。

    查监控一看,才知道是前几天一个发小广告的,跟着高姐认准了门楼,回来报复来了。

    高姐退休早,被单位返聘,除了退休金,还拿着一份工资。2008年奥运前夕,她辞去了返聘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当起了劝导队员。当初,是为了女儿能睡好加入劝导队,如今,女儿都已经工作三年了,高姐仍在劝导队,还成了副队长,“离不开劝导队。”

    在回家路上,高姐还是跟去居委会时一样,边走边看。几个提着果篮卖水果的商贩,被她一一劝走。“虽然已经下班了,但看见了游商小贩,就得去劝。”高姐说,他们都是走到哪儿劝到哪儿。

    一次,女儿陪着高姐去逛街,在六里桥等公交车,一个小伙子走到高姐跟前,“啪”就把一张小广告贴在了公交站牌上。女儿说,妈妈一声不响地把小广告给揭了下来,丢进垃圾桶。可对方一看成果被破坏了,凶巴巴地盯着高姐,骂她多管闲事。女儿一步跨上前,护住了高姐,跟对方理论起来。

    高姐说,女儿4岁就开始在什刹海体校练武术,一两个普通人,根本就不是对手。高姐怕女儿把对方打坏,赶紧拉住了。

    除了高姐,劝导队其他人,也是走到哪儿“劝”到哪儿,高姐和大伙儿自嘲,已经有了劝导职业病。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