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市残疾人事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历史机遇,以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为目标,初步构建起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十一五”期间,市和区县政府为残疾人办实事投入资金10亿多元,使30多万名残疾人直接受益。
康复是修复生命的工程。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近20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18.4万人次残疾人获得康复救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基本得到实现。残疾人康复进一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率先实现了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保障全覆盖,残疾人享有辅助器具免费配发、购买补贴和适配更换等服务。
与此同时,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11万名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重残无业人员和其他失业残疾人定期享受生活补助,城乡无保障残疾老年人按月领取福利养老金。残疾人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
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形式为补充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已经在本市形成。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
目前,本市就业残疾人总数达到8.7万名,新安置就业人数较前五年增长了近一倍,近两年应届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调整为由地税机关代征,实现了安置就业和征缴金额双增长。462家社区职业康复站安置了1.1万名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从事职业康复劳动。90个农村扶贫助残基地帮助1.2万名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
全市无障碍改造项目达到8000多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和奥运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率达到100%。政府出资,帮助4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本市的残疾人公共服务格局已基本确立: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等服务被确定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残疾人托养服务试点正式启动;公共服务机构对残疾人优先优惠服务,173家A级景区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出台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为8.3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养老助残券。
目前,本市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从50家发展到174家,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慈善捐赠逐年增加,10万名志愿者深入残疾人机构和家庭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