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社区义务修脚成清华池寻常事

2012-02-25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清华池年轻的技师为陶然亭敬老院的老人义务修脚。    

    

    周六清晨6时30分,虎坊路17号清华池的办公室里,53岁的修脚师李金明扣好白大褂,打开医药箱,一样样清点起来。又是清华池社区服务队到敬老院义务上门修脚的日子,作为队长,李金明得做好充足的准备。

    “棉签、医用胶布、酒精、消炎药、止血药……”每点到一样,李金明都得拿出来看看,药量是否够用。医药箱约莫有一个鞋盒大小,分成上下两层。打开下面一层,消毒完毕的修脚工具都已被塑封好,整整齐齐排成一列。

    “最小的是轻刀、稍大点的是条刀、最厚的这种叫抢刀,至于这种又大又宽的,叫片刀,专门对付厚脚垫……”对着记者,李金明如数家珍。

    办公室另一端,李金明的徒弟,大学生修脚师孙雪超正忙着把几台照亮儿的地灯归置到一起,“要是房间里光线不好,就全靠它了。”小孙憨憨一乐。这个毕业于保定师范学院的年轻人,从2007年进入清华池工作之后,就加入了社区服务队,至今已有3年多。

    7时整,5个人的服务队拎起小药箱,坐上面包车出发了。虽然车里的空间被脚支架、地灯和马扎挤占得有些狭窄,队员们却精神抖擞。

    李金明是老劳模,也是清华池多年来有名的“学雷锋标兵”。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利用业余时间长期上门接送5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澡,20多年间共接送老人4100多人次。

    “近些年,大家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很多老人住进了楼房,也能直接在家洗澡了,不过修脚又成了他们的难题。”李金明说,服务队一合计,干脆转变思路,从接老人洗澡变为上门义务修脚。

    “老李又来啦!今儿能修脚啦!”7时30分,刚踏进陶然亭敬老院的大门,正在小院里遛弯的几位老人就热情地和李金明打起招呼。没顾上喝口水,李金明直接拿起药箱,和几位徒弟分头走进了老人的房间。

    “哎哟,您这指甲确实得好好修修了,平时也不舒服吧?”87岁的刘文斌大爷刚脱下袜子,李金明就一把将老人的右脚搂进怀里,细细端详。只见老人的大脚趾指甲高高隆起,足有1厘米厚,而且呈黄紫色,和普通人的明显不同。“可不嘛!穿鞋都不敢穿硬的,指甲太厚,顶着疼!”刘大爷连连点头。

    “这是灰指甲的一种,俗话叫‘猴指甲’,特别硬还净往厚里长,拿一般的指甲钳根本剪不动。”李金明说,这种指甲,如果一下子剪完会比较疼,得用轻刀一片片刮薄。

    一下、两下……每一次下刀,都带下一片薄如蝉翼的碎指甲,不知不觉撒满了李金明的裤子.可他丝毫不以为意,依然像在雕塑一件艺术品一样,细细打磨着老人的指甲。

    记者数了一下,光是把刘大爷的这片指甲刮成正常的厚度,李金明就刮了27刀。刮完还不算,李金明又拿起条刀,把指甲缝里细细掏干净,再用酒精棉球细细擦拭了一遍,才算把这片指甲修剪完工。

    楼道另一边的房间里,孙雪超遇上了难题。原来让小孙修脚的田晋蓉大妈,脚后跟上层层死皮堆积在一起,长成了个“肉钉”。“平时走路都得踮着脚,脚后跟一着地就疼。”田大妈挺烦恼。

    要说去死皮倒是不难,只是偏偏这个“肉钉”长在脚后跟,田大妈坐在床沿上,脚抬起的高度有限,小孙坐在马扎上,根本看不见“肉钉”,也没法下刀,怎么办?

    小孙想了想,扶着田大妈趴在床上,自己则蹲在床脚,拿起片刀帮田大妈打磨脚后跟的死皮。

    打磨死皮不比剪指甲,使的劲儿不能太大,一不留神就会刮破脚。小孙也不吭声,在床脚一蹲就是10多分钟,直到把这个“肉钉”细细抹平,才松了口气,坐到马扎上。额头上,早已渗出了汗珠。

    “辛苦你了,孩子!赶紧喝点水!”田大妈从床头的柜子里掏出瓶饮料,不由分说就往小孙怀里塞。“真不渴!您留着喝!”小孙连连谢绝,又抱起老人的脚,修起了指甲。

    “李金明是我们这儿的‘老雷锋’,孙雪超他们这帮年轻人,也在他的感染下,争做起了‘小雷锋’。”清华池办公室主任王丽华说,仅仅去年一年,清华池社区服务队就在社区、敬老院上门服务1508次,为23145位老人义务修脚。多年来在清华池传扬的雷锋精神,仍将在年轻人中得以延续。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