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为北京市的 "敬老爱亲倡导月",各区县及相关单位纷纷开展各式服务,其中青松老年看护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将其开设在北京市内的33家日间照料室免费开放,为有需求的老年人送上节日慰问。
记者17日在位于四元桥的一座日间照料室看到,200多平方米里挤满了前来体验的老人们,他们有的正在接受专业的血压、血糖测量和指导,有的正在聆听日常饮食、作息锻炼等问题的指导,有的欣然应允专业人员为其按摩和护理,还有的进入阅读室、锻炼室各取所需。
72岁的马阿姨高兴地说,自己就住在这个社区里,每天都从门前路过,今天终于有了彻底了解:早晨上班点儿来,晚上下班点儿走,不但有书报、有床铺,关键还有大夫和午饭,请一个保姆月薪在2500元上下,这里每月1300块钱还真不贵,可以考虑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
据悉,该公司及其掌门人王燕妮曾经多次荣获城市孝星和为老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也是北京市民政局和老龄委每次提及必竖大拇指的典型。2009年9月,该公司终于拿到了北京市第一张“老年看护服务”类的公司营业执照。
北京市近期提出“9064”的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6%老人社区养老,4%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也就是说仅在北京市,就会有220万以上的老年人有养老需求,开办日间照料室旨在解决从医院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年人感受到专业、亲切、轻松、体贴的服务,青松公司将护理师和老人的比例严格设定在1:3,同时护理师必须是经过正规护理院校培训、持有护理专业文凭和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有临床护理经验,并且耐心细致的专业人员。
经过不懈努力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三年时间里,青松日间照料室已经增长到33间的规模,护理的老人数量也从最初的200多位,增至现在的近2万人,而且以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居多。如今又有不少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正在积极接洽,愿意免费提供场地建立类似的场所。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北京市正在整合公共财政、福彩公益金、残疾人保障金、失业保险金等各种资金,统筹考虑养老、助残和就业等工作,并积极尝试按照市场规律,开发社会资源。类似青松看护的做法,让居家养老有了专业的健康保证,不仅老人们能够直接获益,家属也能从繁重的护理中解脱出来。也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专业护人员所造成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