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经常为“晚上吃什么呀?”、“咱哪家儿啊”发愁。从小地摊儿到大馆子,夜夜笙歌、觥筹交错、荤素满桌。
过去老北京“下馆子”不像如今这么容易,还是在家吃的时候多,但是下馆子特别讲究。馆子除了饭菜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萦绕其间。老北京有“冷庄子”、“热庄子”、小饭馆儿、小饭铺儿、小摊儿、挑子。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大酒缸。
“大酒缸”当然以大酒缸得名——小店里头没有桌子,而是在贮酒的大缸上盖一个四五厘米厚的朱漆大圆盖儿。一个小店里七八个缸,一个拦柜就开张。过去喝酒,地域性很强。比如北京人喝的酒种类就有限,黄酒:“苦清儿”、“甘炸儿”;露酒:“莲花白”、“茵陈”、“四消”、“黄连液”。而大酒缸买的酒基本都是“官酒”(来路正)——白干儿,产地分东、西、南、北:燕郊、黑龙潭、长辛店、立水桥。
大酒缸的客人多是穷人和跑江湖做买卖的,但文人雅士也有不少喜欢到大酒缸的。雅士喜欢大酒缸的那种味道,穷人则喜欢大酒缸的实惠。大酒缸里面喝酒,酒给的分量足,饭菜两种:“自制”、“外叫”,自制还分做“应时”、“常有”。像是花生米、拌豆腐丝、臭豆腐、大葱摊鸡蛋之类的就算“常有”;要是香椿、藕、螃蟹之类的就是“应时”了。可有一样儿,大酒缸的菜基本都是凉菜,要吃口热乎的就得“外叫”了。“外叫”基本都是小摊儿,摆在大酒缸外边儿候着,有两个特点:一是热,二是荤。酱肘子、酱牛肉、熏肉、炖吊子、卤煮、爆肚儿、白水羊头、活驴香肉……可谓应有尽有。
酒菜多放在白盘儿里,酒具基本是“黑皮子马蹄儿碗”,往朱漆大缸盖儿上一摆——也是一大桌儿!三五知己花个仨瓜俩枣的就能天南地北地穷欢乐一番。春日里,乍暖还寒,就点儿菜、四两白干儿下去,再砸一碗热鱼汤……夏天,拍两条黄瓜、切半拉西瓜,也是它二两!再不觉暑夜漫漫难挨……秋,萧风瑟瑟,哥儿俩到大酒缸——一壶浊酒一盘棋……雪天雪地雪花……屋里暖和,一碟儿羊霜肠,热白干儿一下肚里外不冷。
恐怕大酒缸现今连北京的“记忆”、“往事”都快算不上了,越来越少的人还知道它曾经的辉煌。可大酒缸又是北京大小饭馆里最有特点、最有味道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酒缸的东家、掌柜的、伙计大部分都是山西人。北京人经营大酒缸的人不多,不知其中原委究竟。因此,大酒缸的压轴儿节目往往是山西人的拿手好戏——刀削面。正是: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