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中国环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的优势

2009-03-26  来源:中关村环保网
[字体: ]
  中国环保尽管起步晚而且步履艰难——在人均GDP不到800美元的工业化前期就开展较大规模的环境治理,但这也给中国环保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环保的确在有些方面已经不逊于发达国家: 

  ①有不落后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体制。 

  在环保领域早就实施了污染治理设施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污染者付费(PPP)等制度,排污权交易等也在试行。无论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介入,可以说发达国家有的环境管理办法中国都能找得着。近两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的研究主题分别是“中国环境投融资机制创新”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将直接进入政策,这也可以说明至少在管理手段上中国跟上了时代。当然,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在具体执行和落实中存在严重问题以致在环境管理上出现了“说的一套、做的一套”; 

  ②在具体的环保技术上也有诸多先进之处。 

  中国的工业污染治理方法从末端治理——通过关停并转进行产业结构和规模调整——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技术手段上的探索真正成为了加快中国污染治理步伐的“河里的石头”。最近五年来,在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情况下,2000年全国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分别下降了10-15%,全国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开始恢复。不仅如此,尽管日本是以环境实力的先天不足和环保技术的后来居上闻名的,但中国的确已在诸多环保技术领域超越了日本。这可从下面这个例子得见一斑: 

  这个例子是关于朱鹮保护的。朱鹮是一种曾遍布东北亚地区的环境指征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栖息地要有高大树木便于栖息和筑巢,要有未受污染、物产丰富的水田、沼泽供觅食。朱鹮因其羽毛洁白如雪,体态秀美优雅被誉为“东方宝石”,很受日本人宠爱,其拉丁文学名Nipponianippon就是“日本、日本”的意思,早在1934年就被日本皇室定为天然纪念物。然而,由于砍伐、水污染以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栖息地破坏,1960年代初朱鹮在日本已是危在旦夕。日本人在环境保护上迷信人定胜天的理念,日本科学家认为,日本的朱鹮种群已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繁衍下去,只有让它们生活在人工模拟的生境中,才能免遭灭绝的厄运。为此,他们花了很大的代价捕捉佐渡岛内仅存的6只朱鹮,并于1967年在该岛设立了保护中心,为它们模拟建造了他们以为很适宜的生存环境。但5只朱鹮不久相继死去。日本环境厅又于1981年把全国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也全部捕送到保护中心异地保护。巧的是同年我国在陕西秦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日本科学家当时声称中国的朱鹮种群只有模仿他们异地保护的模式并得到日本朱鹮种群的支持,才有可能超过重获新生。二十一年荏苒,2002年10月,日本最后一只国产朱鹮阿金死去,这种保护方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同期中国的朱鹮发展到了近500只,其中野生种群就有300只。 

  在保护朱鹮上,中日两国起点几乎相同,投入相差百倍,效果则是迥异。中国的做法是根据生态学规律,以就地保护为主,即在查清朱鹮分布的情况下,重点保护栖息地。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实际上也是保护技术的巨大差异。 

  这种事还不是孤例,近两年,日本北海道札幌近郊某地通过人工投喂等措施使候鸟丹顶鹤成为留鸟,看起来利于丹顶鹤的数量增长,利于当地开展旅游业,却违背了自然规律——迁徙有利于鹤的择优、有利于鹤的强身健体,有利于鹤的繁殖竞争,有利于鹤的食源广泛。丹顶鹤成为留鸟,长此以往,对鹤种群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与此同时,我国陕西的几个保护区却在联合致力于恢复朱鹮的候鸟特性,以便这个物种能经过自然选择重新回到种群兴旺状态,这与日本将丹顶鹤变成留鸟而沾沾自喜有天壤之别。 

  ③有先进的发展观。 

  从文明发展的历史看,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迥异于工业文明时代,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也取决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发展观前导。最近两年,我国的发展观有了空前的突破:尽管还只是初步小康的国家,但已经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念,并已准备试行绿色GDP的发展评价体系,将对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了发展的高度。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