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中,“十一五”前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38%,仅完成规划目标的26.9%。我国原本计划到2010年时,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将相当艰巨。
2月底结束的地方两会上,有近20个省——尽管它们在去年遭受了经济重创——将GDP增长目标定为两位数。这种超越中央“保八”底线的自信心,让各地公布的未来两年投资计划可达中央投资计划的八倍之多。
一个无法忽视的隐患浮出水面:地方加速度保增长的需求,与中央节能减排目标的背离。
可怕的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
2.3、95%、700。
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数字。
其背后的事实是:“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而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
问题似乎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数字似乎离日常生活还是很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读:
目前,我国已建房屋大量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郑一军说:“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夏季,空调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不注重建筑节能的话,15年后,中国建筑内的能耗,光是夏天空调就需要10个三峡电站才能满足。
市场在哪里?
中国住宅能耗高主要是因为存在很多“短板”。有些开发商所炫耀的某些单项节能技术就是那些“长板”,一套住宅无论采用了多少块“长板”,如果未经过整体的配套设计,只要存在一块“短板”,节能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
2007年,财政部会同建设部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亿元,对实施改造成绩突出的城市给予以奖代补的奖励。
国家的资金投入与现已成熟的技术,好比沙漏的两端,亟待出现的是能充分联通这两极的整合型中间产业,既能整合整个建筑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为开发商打造适合的节能建设设计方案,又能可以兼顾低端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节能建筑与经济适用的矛盾体。
国奥村的示范
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西北角,与森林公园相望的就是著名的国奥村,这座楼群外表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是超低减排建筑,居住者几乎不用在冷暖空调和日常照明等方面花什么钱。
有这样一组数据能体现出国奥村的节能价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贡献率为65.7%,实现节能83%;年节电量1000万千瓦时、节煤2.6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7吨、二氧化硫155吨,粉尘280吨……
2008年,国奥村接到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颁发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金奖”,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社区获得该奖项。而成就它如此殊荣的,却是一家仅成立2年、名不见经传的节能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