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民政部发布《2011年殡葬绿皮书》。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将加快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十二五期末,将向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
据介绍,目前我国惠民殡葬政策覆盖人口达4.73亿,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为7.91亿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末,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县城所在地都将有殡仪馆,全国将建立起以殡仪馆为核心、乡镇街道殡仪服务站为依托、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为保障、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为基础的殡葬服务网络。同时,民政部将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并加快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
>>名词解释
基本殡葬服务
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包括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以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减免为基础。我国的善后保障制度建设总体上来看,多数保障针对社会困难群体,只有北京实施了针对全市公民的普惠型善后救助保障模式。
■绿皮书内容
殡葬消费烟酒排行第一
绿皮书显示,根据河北省殡葬协会近期对139个调查对象进行的抽样调查,平均每起殡葬消费8073元,其中请客和购买烟酒费用最高,有127户调查对象购买了烟酒,花销133100元,有130户调查对象请客,花费340638元。
据介绍,殡葬消费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距较大,设区市殡葬消费明显高于县(市),机关干部、企业老板、教师、医生的殡葬消费明显高于企业工人、公司职员和农民。
数据显示,139个调查对象在殡仪馆外消费的比重达84.9%。相关专家认为,这与殡仪馆的服务项目较少、殡葬产品和服务不适应殡葬市场需求等有关。
九成殡仪职工有“阴影”
去年民政部101研究所对殡仪职工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殡仪职工表示从事殡葬职业有心理压力,原因主要是社会歧视、收入不高,以及丧主要求高、工作怕出错、工作环境不好等。很多职工因此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51.3%的职工表示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有53.8%的未婚职工表示从事殡葬职业对择偶有影响;61.8%殡仪职工需要经常值夜班,大部分职工的月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
绿皮书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加强职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并聘请心理医生提供心理咨询等。
丧葬用品市场监管不力
据介绍,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900万,如每办一件丧事平均消费3000元,一年的殡葬消费约270亿元,再加上骨灰存放、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全年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但目前我国殡葬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改观,并存在丧葬用品市场监管不力、县级殡仪馆经营普遍亏损等问题。
绿皮书认为,政府部门监管应改变主管部门的姿态,监管从行政本位向市场取向转变,应探讨并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如对于殡仪服务水平高、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殡葬机构,民政部门应给予奖励。
殡葬服务亟须重新定价
绿皮书指出,主管部门过去一直将殡葬收费定位为“事业性收费”,对基本服务消费进行统一定价,而对选择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收费则缺乏监管。
绿皮书认为,有必要重新构建殡葬服务价格体系。对于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丧葬服务,应继续由省市价格管理部门定价;对于遗体冷藏、整容、告别、墓穴续租等需求性殡葬服务,可将价格制定审批权下放给各省(市)民政厅(局),并上报价省(市)价格管理部门备案;对于个性化需求的特殊性服务,应由双方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的方式予以确认。
据介绍,目前我国惠民殡葬政策覆盖人口达4.73亿,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为7.91亿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末,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县城所在地都将有殡仪馆,全国将建立起以殡仪馆为核心、乡镇街道殡仪服务站为依托、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为保障、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为基础的殡葬服务网络。同时,民政部将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并加快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
>>名词解释
基本殡葬服务
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包括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以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减免为基础。我国的善后保障制度建设总体上来看,多数保障针对社会困难群体,只有北京实施了针对全市公民的普惠型善后救助保障模式。
■绿皮书内容
殡葬消费烟酒排行第一
绿皮书显示,根据河北省殡葬协会近期对139个调查对象进行的抽样调查,平均每起殡葬消费8073元,其中请客和购买烟酒费用最高,有127户调查对象购买了烟酒,花销133100元,有130户调查对象请客,花费340638元。
据介绍,殡葬消费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距较大,设区市殡葬消费明显高于县(市),机关干部、企业老板、教师、医生的殡葬消费明显高于企业工人、公司职员和农民。
数据显示,139个调查对象在殡仪馆外消费的比重达84.9%。相关专家认为,这与殡仪馆的服务项目较少、殡葬产品和服务不适应殡葬市场需求等有关。
九成殡仪职工有“阴影”
去年民政部101研究所对殡仪职工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殡仪职工表示从事殡葬职业有心理压力,原因主要是社会歧视、收入不高,以及丧主要求高、工作怕出错、工作环境不好等。很多职工因此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51.3%的职工表示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有53.8%的未婚职工表示从事殡葬职业对择偶有影响;61.8%殡仪职工需要经常值夜班,大部分职工的月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
绿皮书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加强职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并聘请心理医生提供心理咨询等。
丧葬用品市场监管不力
据介绍,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900万,如每办一件丧事平均消费3000元,一年的殡葬消费约270亿元,再加上骨灰存放、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全年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但目前我国殡葬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改观,并存在丧葬用品市场监管不力、县级殡仪馆经营普遍亏损等问题。
绿皮书认为,政府部门监管应改变主管部门的姿态,监管从行政本位向市场取向转变,应探讨并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如对于殡仪服务水平高、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殡葬机构,民政部门应给予奖励。
殡葬服务亟须重新定价
绿皮书指出,主管部门过去一直将殡葬收费定位为“事业性收费”,对基本服务消费进行统一定价,而对选择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收费则缺乏监管。
绿皮书认为,有必要重新构建殡葬服务价格体系。对于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丧葬服务,应继续由省市价格管理部门定价;对于遗体冷藏、整容、告别、墓穴续租等需求性殡葬服务,可将价格制定审批权下放给各省(市)民政厅(局),并上报价省(市)价格管理部门备案;对于个性化需求的特殊性服务,应由双方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的方式予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