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附近的图书馆、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看的图书。记者从海淀区文化委了解到,随着15家新建图书馆的落成,海淀区街道乡镇的规模图书馆已达53个,“15分钟图书文化圈”基本形成。
“海淀是科教大区,居民平均学历较高,并且普遍有阅读的习惯。”海淀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海淀区虽有1座区属的公共图书馆,此外还有38座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但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
今年年初,海淀区启动15座新建图书馆的建设工程。这15座图书馆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南部城区,如中关村街道、永定路街道、北下关街道、学院路街道等,以增加图书馆的布点密度。海淀北部乡镇,如苏家坨、温泉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北部科技园区的开发,科技人才相继涌入,原有的乡镇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各乡镇政府也纷纷拿出资金新建图书馆,以弥补本地文化设施的不足。
截止到11月初,15座新建图书馆的房屋建筑已经基本落成。据海淀区文化委介绍,15座新建图书馆全部按照“百米万册”的规模建设,即图书馆占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藏书量不少于1万册,并且图书馆内有“共享工程”接收设备、上千种光盘资料以及上百种期刊、报纸等。
“新建图书馆由街道乡镇出资建设,图书配备则由区财政帮助解决。” 海淀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武装”这15座新建图书馆,海淀区政府拿出200多万元,为各图书馆购买新书。此外,海淀区属图书馆还拿出上万册图书,在乡镇、街道图书馆之间循环流动,让读者总能在书架上看到新书。
街道、乡镇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借阅室,还是地区居民的“文化会客厅”。这位负责人介绍,与区图书馆合作,海淀各街道、乡镇图书馆将定期举办知识竞赛、读书周、读书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还会邀请诸多的文化名人到图书馆做客,举行专题讲座,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目前,15座新建图书馆正在进行紧张布馆,预计明年春节前后正式对读者开放。加上此前已有的38座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海淀区29个街道乡镇的规模图书馆已达53座,位居全市16区县之首。
除新建15座街道乡镇图书馆,海淀区今年又新增了84个社区图书室、农村益民书屋,使全区的社区、村级图书阅览室达到了600多个。至此,海淀全区的图书借阅网络已经建成,“居民步行15分钟能借阅图书”的目标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