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14岁的我给北京奥组委寄了一份会徽设计方案。当时老师同学都开玩笑地说,‘你这作品要是当选了,你就是世界名人了’。10年后,我在读研究生,早就忘记了那次差点成为‘名人’的经历。前几天,突然接到北京市档案馆的电话,通知我这份设计方案要展出了,邀请我再来看一看,我感觉跟做梦似的!”昨日(26日),《青少年与奥运》主题展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学生郭超动情地讲述了一段10年圆梦经历。
在展厅里,记者找到了这份会徽设计方案,一图配一文。当年的小作者用蓝色圆珠笔,一笔一划地记录了设计理念。“我将草书‘龙’字拟人化,设计成奔跑的状态。”郭超说,“没能入选,是在寄出的时候就预料到的。所以10年来,我渐渐就把这件事情淡忘了。当时年纪小,也没想过要留一份底稿。”
在手写的说明文字下面,记者看到当年的郭超细心地写清楚了联系方式,光电话就写了两个。“一个是家里的座机,一个是我爸爸的手机号。”郭超介绍,“档案馆就是通过这个手机号联系到我的。”
10年来,当年的“奥运梦”逐渐淡忘,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却已经融入郭超的学习生活中。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参加了支教团,到西藏进行志愿服务,一干就是一年。他说:“北京奥运留给我的,更多的是精神财富。”
“我们也试图联系过其他当年的小作者,但大部分电话号码已经变更了。”市档案馆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别欢迎这些小作者能来再看看自己当年的作品。”
市档案馆保存着最齐全、最完整、最系统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档案资料。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该馆从众多馆藏里,精选出100余件与青少年有关的档案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当年大中小学生创作的奥运会徽、主题口号、吉祥物和歌曲的草案;奥运绘画;赛事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的文件、照片、声像资料和实物等。
每周一至周五,市民可以免费参观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