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北京实验一小百年史料首次公开展出

2012-09-04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实验一小老教师在给学生讲校史。

昨天(2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史展览馆正式落成。在这里,首度公开展出了15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的档案资料和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具实物,成为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缩影。

学校首位女教师是邓颖超

“看到了吗?那就是邓颖超。”在校史展览馆三层的一处角落,81岁的老人赵炜激动地指着一幅老照片告诉记者。画面中,是学校晨会的场景,学生们笔直地站在操场听校长训话,一名穿裙子的年轻老师站在学生队伍旁边。她,就是邓颖超,也是实验一小第一位女教师。

作为秘书,赵炜在邓颖超身边工作了37年,此次应邀来参加校庆活动。据她回忆,邓颖超曾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到实验一小实习,也就是当年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1920年毕业后,邓颖超到实验一小任教,当年只有16岁。

“第一次看到女老师,好多男孩子都不听她的,可邓颖超有耐心,等他们闹完了才开始上课。那时候,她当班主任,国语、算术、音乐、体育、手工、图画,什么都教,而且教得十分出色。慢慢地,学生和家长都喜欢上了这位小老师。”赵炜说。

从那以后,实验一小“清一色”男教师的格局被打破,开始建立“男女同级教授”制度,聘用女教师授课。

首份课标中缝纫是必修课

校史展览馆里,一张被放大的“学程标准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小学课标。

“早在1917年,我们学校就有了《国文读法教学纲要》,按年级提出教授要旨、教材分配、教授顺序及教授注意,这就是课程标准的雏形。”负责讲解校史的王梓老师介绍,“1922年,学校正式出版了《附属小学学程标准简表》,详细说明了各科的学程标准,后来向全国推广使用。”

记者注意到,这份制定于上世纪20年代的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都要学习公民道德和公民常识,除国语、算术、历史、地理等主科外,还要学习生理卫生、简单形体、简易手工等课程。在四、五、六年级,男女生课时略有不同,男生比女生多出两学时,主要涉及手工和形体课。更有意思的是,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缝纫都是必修课。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按照这份课标制定的课表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而制定。通常,一、二年级每天只上一次“大课”,约60分钟,用于主科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大课”时间逐渐增多。

班级以燕、鹤、梅、竹等命名

根据校史记载,实验一小建校之初就出台了一套《管理训练》,这套规则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规范给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儿童进入教室时,须先将鞋底泥土擦净,并对上课时的立姿、坐姿等都给予了明确而又清晰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训育规范逐步发展完善为学生生活常规标准、课堂常规标准。教育专家评价,它们的形成,是中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除了养成教育,实验一小还十分重视开发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此次展出的历史老照片中,记录了该校1920年9月创办的“新华市场”和“平民储蓄银行”,这两项活动都是由学生参与经营,目的在于“借此练习将来从事实业之初基”。

建校之初,实验一小是以“甲、乙、丙”进行年级命名,颇有不平等意味。为激励学生,1934年,学校专门召开大会,为每个班级重新命名,如燕级、鹤级、梅级、竹级、玉级等。新级名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