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丁向阳:“大民政”重视城乡一体发展

2012-10-15  来源: 北京晨报
[字体: ]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日前参加“北京民政工作会议”时表示,5年来的发展带给北京民政全新的工作理念,民政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送桶油,给点钱,拜拜年”。过去五年,北京市顺势而为提出“大民政”的工作理念。相对于传统民政工作而言,“大民政”更加重视城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整体解决、社会建设的统筹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就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将实现

    丁向阳坦言,在传统民政概念中存在着对城市研究得多,对农村关注得少;对点上的事务抓得多,对面上的制度建设做得少;对当前工作抓得多,对未来战略考虑得少;对政府直接出钱办的事做得多,让社会组织参与思考得少;对狭义的民政概念熟悉得多,对社会建设的大问题思考得少。针对这“五多五少”问题,北京市提出了“大民政”理念,使全市民政系统从“送桶油、给点钱、拜拜年”的传统民政做法中解放出来,转而更关注首都民政全面工作和城乡统筹、人群融合、制度建设,通过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

    今年初北京市率先实现了“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的统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均上调为家庭月人均740元,保障了60余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年来,北京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福利养老金、高龄津贴、养老(助残)服务补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义务兵优待金、退役士兵安置、低收入家庭认定、丧葬补贴等政策的城乡同标准、同待遇,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未来三年内,本市将力争实现全市低保标准城乡统筹。目前,朝阳、海淀、丰台、顺义低保标准已实现城乡并轨,可以和城市低保户一样,按照月人均520元的标准领取低保金。

    90岁老人将享受免费就医

    过去,民政工作习惯于向个别生活困难的市民“送温暖”。这一现状目前已得到改变,北京市已建立起“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适度普惠”是从传统的“补缺型”社会福利向“全民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变的中间形态。以“老有所养”为例,目前全市175万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了免费乘车、逛公园、游博物馆,累计向 52.7万名老年和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9.4亿元。60岁以上的65万城乡无保障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300元政府福利养老金。90至99周岁的老年人每月享受100元的高龄津贴,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200元的高龄津贴,95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免费。未来2到3年,90岁以上老人医保自付药费有望100%报销。

    五年来,全市先后出台了350多项惠民政策,给全市居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投资10亿元改扩建养老院

    到2020年,北京市将拥有400万老年人。北京市各个部门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银发潮”。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已安排投资10亿元,重点用于市第一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市南城养老院新建工程、北京老年医院和一批社会办养机构等项目建设,还将支持各区县建有一所400张以上床位的公益性养老设施。全市的养老床位从2007年的3.8万张发展到2011年的8.2万张。

    来自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消息,针对本市养老设施供地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北京市已从政府储备土地中拿出一部分区位条件适宜、符合养老用地建设要求的优质地块,用于供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机构的土地供应试点。目前,昌平、平谷两区进行了试点的初步接洽。这种供地方式将有助于加快养老设施供地速度、降低前期建设成本等。下一步,北京市国土局将加大试点力度,完善供地模式,确保养老设施土地有序供应。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