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的说法和习惯。当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比较科学的“冬天”定义是: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的初日为冬季的开始。以此定义,各地的入冬时间是自北向南往后推迟的。尽管如此,“立冬”的保健意义还是非常鲜明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立冬”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有警示意义
就各地的平均状况而言,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中,心血管病患者对寒潮最为敏感。每年的4月和11月份,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顶峰。对心脑病患者来说,预防显得尤其重要,除了一般注意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外,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增添衣服,一些有过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检查测量血压和心肺功能,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就应迅速去医院治疗,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情绪,让精神始终都处于健康的状态。
“立冬”时节以不同方式开始进补
传统观念中, “冬”即“终”(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三月”的开始,此后三月内,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现代保健学研究证明,在秋冬之季,由于气候渐渐由热转凉,人身的阳气也相应地潜藏,皮肤毛孔紧束,故不宜进补凉性补品,而应适当多进服一些温热补品。在此需要提醒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
“立冬”节气对健身有一定指示意义
现代气象观测学早就证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五时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其次,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而当太阳出来后,地表和近地层温度会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扩散。
所以,冬季晨练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当然,晨练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开水或牛奶、豆浆,最好还吃点面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室内走动走动,活络一下关节、肌肉,待太阳升起后、觉着有明显暖意时,再外出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