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已有近3万名社区工作者,昨天(28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表示,为整体提高社工专业化水平,从今年下半年起,本市将开展首次大规模的社工专业培训,预计在3年内完成对京城全部社工的培训。
目前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共有近3万人,大部分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但许多人没有社工专业知识。和其他地区相比,北京的社会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需求,宋贵伦介绍,我国社工的培养和培训相对滞后,今年将进行首次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3年时间,完成全部近3万名社工的培训,今后,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将不断壮大,“倡导所有人都来做志愿者”。
据了解,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等有关部门将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社科院等统一编制社工培训教学大纲,并聘请高校社会工作领域专家成立教授团。社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工基本知识、社会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
宋贵伦表示,目前,高校中的社工专业还未真正适应社工岗位的需求,光靠本科阶段学习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不同岗位对社工的技能需求也不同。今后,高校社工专业的设计也应该调整,社会工作者除要有一定量的社工专业学习,也将来自多元化的专业毕业生,但因社工岗位的服务内容丰富,因此将通过专业培训,比如劳动保障等社工的工作内容,如果招聘的是劳动保障等专业的学生会更好,大部分人是需要“后学的”。
宋贵伦表示,我国社工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管理思路,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到了一定程度后,除了公务员外,会需要大量社工和志愿者,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这三者互动中,除了政府的公务员外,会有大量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者,还会有大量的热爱社会工作的志愿者,那样,这个社会的管理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中国的社会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会工作,社工作为一种职业,将分担政府的公共服务工作,承担一些政府的职能,因此我国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会比国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