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今明两年北京市将再建20个医联体

2015-01-30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实现辖区居民服务全覆盖

    为了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到2016年,本市将建成大约50个医联体,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居民的全覆盖,这意味着今明两年内,本市将再建20个医联体。

    全市共建50个医联体

    从2012年底开始,本市探索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简称医联体。

    所谓医联体,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由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核心医院,跨部门,跨隶属关系,联合多家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合作医院,通过签约,组建成一个联合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截至2014年12月底,本市已经成立了朝阳医院、北医三院、平谷区医院等大型医联体30个,包括核心医院30家、合作医疗机构297家,实现了2014年全市六城区每区至少建设2个医联体、远郊区县每个区县至少建立1个医联体的目标。

    去年1.2万患者转诊到医联体内大医院

    医联体能够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它的转诊机制。普通疾病患者可先就近到社区首诊,需要转诊的危重患者可以走绿色通道,转诊到二级或核心医院就诊。康复期患者再转回社区医院延续治疗。

    核心医院也可派出专家到社区坐诊,在帮助基层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社区居民也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此外,在医联体成员单位体系内,逐步实现检验标本直接送往化验室检查,检查结果互认;优先安排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患者接受CT、核磁共振检查;通过远程会诊,也可方便远郊区县患者看专科的需求。

    据统计,2014年,本市医联体共实现上转病人1.2万余人,下转患者1400余人。核心医院向合作医院派出医生6900余人次,实现远程会诊1800余次。

    朝阳海淀率先实现全覆盖

    目前朝阳、海淀两区已经实现了医联体对辖区居民服务的全覆盖。医联体内部初步构建了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朝阳区开展医联体建设较早。去年年中,朝阳区南部医联体挂牌成立,该医联体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为核心,共包含13家医疗机构, 覆盖王四营、垡头、双井等朝阳区南部地区100多万居民。至此,朝阳区中部、东部、北部、南部4个片区医联体已全部建成,实现了区域医联体的全覆盖。

    截至2014年底,海淀区按东南部、西南部、中西部、中东部、东北部、西北部划分,已建成6个区域综合医联体,覆盖19家医院和全区所有共 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海淀将再建成4个专科医疗联合体系,包括肿瘤、口腔、中医和精神病防治,北京世纪坛医院、航天中心医院等10家医院担任区域 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

    市卫计委表示,今后在医联体内,部分成员单位的床位将转为康复床位、老年护理床位,作为急性期诊疗的后续治疗通道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

    新闻追问:

    为何大医院向社区下转病人少?

    根据市卫计委的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医联体共实现上转病人1.2万余人,下转患者1400余人。下转病人非常少,如果平均到30家医联体,每个医联体每年只向基层医疗机构转了几十位病人。

    这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来自医疗领域的政协委员表示,以急诊为例,百分之八九十的留观病人都应该转到一二级医院,但就是转不下去。造成真正有需要的病人无床可住。

    部分医院管理者表示,下转通道受阻主要受财政、医保、价格等多项政策制约。社区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投入机制,医生的收入跟劳动并不挂 钩,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很多社区医院甚至连病床都没有,在硬件上也不具备接收病人的条件。社区药品数量也远远少于大医院,很多药社区都没有,造成患 者只能往大医院挤。此外,长期以来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导致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中间性医疗机构难以发展。

    据了解,今年本市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时也会将分级诊疗情况作为医院的重要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