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昨天的民间手工技艺展现场,民间手工艺人潘静正在教小朋友们做面塑。
昨天上午,房山区迎来当地首个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京绣、“杨家将穆桂英传说”剪纸、葫芦烫画、景泰蓝沙画……近3000件手工艺术展品让观众们大饱眼福。燕房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人还首次集中亮相,现场展示27项老北京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在 玻璃内画展台前,70岁的王明手拿一根只有铜丝粗细的自制毛笔,伸进瓶口只有8毫米的玻璃瓶内,在内壁上勾勾画画。“在这么小的瓶子里画画,万一画错了怎 么办?”由于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艺术,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熟能生巧!我画了30多年了,已经可以一次画成。”王明说,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手内绘图画,需 要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手腕之上,这是汉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根通了电的笔怎么能在葫芦上画出不同颜色?”旁边的艺人正用一根“电笔”在葫芦上画画,围观的群众也纷纷发问。“葫芦烫画讲究火候,这根‘电烙子’通 上电就有温度,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就能呈现出黑色、棕色等四五种不同颜色。”“葫芦周”周振山一边说着,一边调整仪器上的电流旋钮,经过细致的描画,不一 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儿”就浮现在葫芦表面。他介绍,葫芦烫画起源于汉代,此后曾失传,清朝时重新兴起,“现在我开了艺术生活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 这种民间手艺”。
除 了玻璃内画、葫芦烫画、石头画、景泰蓝沙画等近十种基于绘画的民间艺术,一些造型独特的老北京手工艺品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一排“毛猴”前,一对母子驻 足许久,喜欢体育的小伙子觉得眼前举杠铃、打篮球、玩摔跤的“毛猴”颇具魅力。其制作者袁连东介绍,“毛猴”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两味中草药,蝉蜕做头和四 肢,辛夷做身子,再配以其他微型道具,便呈现出不同场景。
在 展厅一角,几个小朋友仰望着墙上贴的红色剪纸,剪纸中的人物形象正是穆桂英。“历史上杨家将的足迹曾出现在燕山一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杨家将和穆桂英的传 说,这些传说都和燕山的自然景观相联系,比如养儿峪、奶子石、拴马桩、望儿台等。”燕山文化馆馆长张建光向观众解释道,燕山地区报送的“杨家将穆桂英传 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为了更好地传播,燕山民间手工艺人开始将这些传说用剪纸的形式呈现。今年5月底之前,与杨 家将穆桂英传说相关的63幅剪纸作品将全部创作完毕。
房 山区的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也来到了展区。京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刘秀花现场讲起京绣的历史:“以前京绣是专门供帝王侯爵使用的宫廷绣,我师太 爷当年就是在皇宫里做京绣。”刘秀花说,自己22岁开始学京绣,如今已经坚持了45年。“现在我已经有一百多个徒弟,会把我的手艺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
在现场,许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些民间手艺,他们也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台前得到了艺人们“手把手”的指导。到了午饭时间,几位小朋友还在面塑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捏面人儿。
据了解,燕山地区许多村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从2007年开始对燕山及周边地区的村庄文化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寻找技艺精湛的民间手工艺人。张建光表示,本次集中展示后,燕山文化活动中心每周都将举办 微课堂,邀请手工艺人向当地居民传授老北京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