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销会上,各类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琳琅满目。
“恒胜天祥”牌腐竹含有“吊白块”,“世纪华泰”散装杏肉和话梅、“好正点”香辣素牛板筋不合格……昨天一早,刚刚上班的丰台区东铁营同仁园社区的孙惠子像每周三一样,从市食品办官网下载打印好当天公布的下架食品名单,连同如何挑选夏季食品等小常识,一起贴在了社区的食品安全公示栏中。
小孙既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北京市数千名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之一,她每个月都会将社区内的全部食品商户到店检查一次,发挥着食品安全“宣传站”和“监察哨”的作用。上个月底,她与同事就在社区内发现了一个无证无照的幼儿园食堂,卫生差、没有基本的食品储存条件,通过向街道和丰台工商执法部门举报,目前,这个无照小食堂已被关闭。
记者了解到,像小孙一样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全市还有许多,如密云县的北京首批185名“大学生村官”食品安全监督员,从2007年就已经上岗;昌平区的465名妇女主任也曾从食品办那里接受过聘书,成为首批由妇女主任组建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
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十二五”行动计划,全市将培训上岗万名食品安全监督员,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体系。同时,要求强化企业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推行关键岗位“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培训。
“十二五”期末,首都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小学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分别要达到80%和85%以上,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全社会监管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