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空气宝宝"笑了吗?中国空气评价进入"AQI"时代

2012-12-01  来源: 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11月29日,代表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小姑娘模样的空气宝宝委屈地撇着嘴,她的表情和当天上海三级轻度污染的空气质量一样令人难过。

    在珠三角城市群2012年3月和6月按照国家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继公布AQI数据后,上海等长三角25个城市于11月16日起同步试点发布AQI,北京、天津地区也将于2013年1月起正式发布。

    与此前的API(空气污染指数)相比,AQI(空气质量指数)将PM2.5、臭氧等民众极度关心的污染物纳入评价,中国的空气质量评价正在进入更贴近公众真实感受、更透明、更强调实时发布的“AQI”时代。

    “贴近公众真实感受的数据不怕难看”

    屋外漫天灰霾,监测数据却“不算太差”。一直以来,不仅京津冀地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权威部门给出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公众的直观感受因为存在较大差异而被频频质疑。如今,造成感官“差异”的主要原因细粒子PM2.5被纳入新的评价体系,其监测结果将会和老百姓的感受趋为一致。

    上海环保部门正在为他们独创的“空气宝宝”向社会公开征名。11月16日试点执行全新的AQI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标准以来,申城的整体空气评价优良度下降,尤其从26日下午17时至29日,上海每天都在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中度过,随着“空气宝宝”的两只小辫由代表“优级空气”的绿色逐步转为超标的橙色、甚至红色,宝宝的表情就越来越委屈,甚至一度眼眶含泪。

    “贴近公众真实感受首先不能怕的就是数据难看。”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推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的出发点,就是把现实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以及描述评价办法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从而通过空气质量监测对市民的健康影响,生活方式进行提醒,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数据难看一点,不怕。因为监测的根本目的是搞清楚PM2.5的来源,加强治理。”张全表示,上海近期将发布电厂和大企业接近发达国家、非常严格的排放新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升治理水平。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新国标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而新国标实施后,中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表示,必须正视的是,PM2.5浓度值超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经常出现。根据北京市自2008年以来的研究性监测结果表明,PM2.5年均浓度占PM10的比例约为50%到60%,年均浓度约为每立方米60到70微克,超出新国标限值每立方米35微克近一倍,即使在密云水库这样的城市“背景点”,PM2.5年均浓度也超出新国标限值约三分之一,达标困难非常大。

    “公布PM2.5监测数据,启动新的评价标准,并不意味着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但AQI发布本身会令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更具象的关心环境,一方面这将推动政府不断严格环保治理措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觉醒,从个体做起切实减少污染排放。”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及时提供真实有效信息,才能消除市民的疑虑甚至恐惧,理性客观地去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要从认识“污染”开始。

 “小颗粒”大意义:从监测“污染”到强调“质量”

    “新国标纳入了细粒子PM2.5、臭氧等评价因子,收紧了各项污染物指标,这意味着与API相比,AQI是更加严格的空气指标和空气标准,将更加真实地描述空气现状,并更加注重数据的实时发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说,AQI应该是一个高质量的综合指数,反映中国当前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将直接对公众健康起到非常有用的指导作用。

    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由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改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体现了中国环保工作重点从控制污染物排放向环境质量管理的转变。

    “要改变当前城市空气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状况,必须要形成社会共识,客观而言,PM2.5来源非常广泛,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洗染店、机动车出行等都是其来源,现在第一步是要科学研究来源比例,然后突出重点进行治理。”张全认为,国内许多传统工业性城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就是严格化环保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产业结构更高效、更清洁。而AQI指标的出台则对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作用。

    “节能减排必须要‘伤筋动骨’,北京市将争取在十二五末淘汰1200家高污染企业,大力消减PM2.5、臭氧等污染物。”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北京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作用和环境标准对引领企业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作用,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使用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环保专家期待AQI成为区域协同控污“破冰”指数

    环保界人士普遍表示,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而综合反映中国当前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的AQI指数的出台则意味着,未来环保工作重点也将相应从局部治理、一次污染的单一污染物治理向区域联防联控治理、二次污染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转变。多年来“纸上谈兵”似的区域联防联治工作期待“破冰”时刻的到来。

    “PM2.5榆垡站在北京的正南,是北京和固安的边界,与别的监测站不同的是,站内安装着能够测量垂直高度3000米以下的风速和风向,它今后将为研究区域污染提供数据支撑。”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工程师李海军说,构成北京PM2.5监测网络的35个PM2.5自动监测子站中设置了6个区域边界点,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边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大尺度观测PM2.5等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协同变化规律,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数据的发布一是方便公众的实时查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比一个区域内的监测数据,可以更明晰PM2.5的运行趋势,这对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意义重大。”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说,PM2.5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区域传播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多地区的多种污染物协调治理,联防联控,靠一己之力,空气质量很难再上台阶。”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则期待着十八大后积极信号的出现,他建议,国家通过立法明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