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2日讯 记者今日从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十五”期间,我国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趋于好转,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在“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中,未完成目标控制要求的主要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COD排放量。根据初步统计结果,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COD排放量仅比2000年减少了2%,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另外,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反弹。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朱建平介绍说,“十五”期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但部分城市污染仍很重。与“十五”初期相比,2005年339个可比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增加了22.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下降了24.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我国酸雨发生频率及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部分地区酸雨强度加大,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华中酸雨区酸雨强度有所增加,华东区特别是浙江省酸雨污染进一步加重,华南酸雨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地表水污染总体上呈减轻趋势,与“十五”初期相比,优良类水质比例由34%提高到36%,重度污染类比例由36%下降到28%,地表水体水质有所改善。近岸海域海水总体水质逐年好转,Ⅰ、Ⅱ类海水比例呈上升趋势,劣Ⅳ类海水比例呈下降趋势。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明显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介绍说,根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影响二氧化硫控制目标完成的原因有:首先,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和火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脱硫项目建设滞后于总量控制要求,“十五”期间,火电行业的脱硫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不理想,计划要求削减105万吨二氧化硫的任务只完成约70%;第三,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工作中存在问题,脱硫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脱硫项目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行。
邹首民说,根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COD排放总量1413万吨,与“十五”提出的1300万吨的总量控制目标相差113万吨。COD控制指标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未达到预期目标,造纸行业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设施没有能够完全及时配套,造成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半数以上的造纸行业的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次,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不理想。截至2005年底,列入计划的2130项治污工程,完成1378项,仅占总数的65%;完成投资864亿元,占总投资的53%。由于工程项目进展不理想,造成仅有60%的水质监测考核断面达标,重点流域中仅有淮河流域完成COD削减目标,其余大多差距较大。此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资金相对短缺,目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速度大大滞后于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污水处理收费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