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自5月1日起,北京实行了新的“禁烟令”。在国人仍普遍存有“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烟熏文章酒熏诗”等观念时,这一纸禁令的效用究竟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新令实施遭遇尴尬
5月1日、2日这两天,记者走访了10多家网吧、餐馆和宾馆旅店,对这些重点吸烟的地方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在记者走访的四五家网吧中,除一家网吧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和通告,但是这些网吧都有人在“吞云吐雾”。
在西城区海乐通网吧,一位边上网边抽烟的网友身边的烟灰缸里已经有三个燃尽的烟头了,“我没事的时候就想抽”,这位网友对禁烟标志熟视无睹。
“我们这里不让吸烟,但有的网友烟瘾上来很难控制,我们只能劝他们到过道去吸,但遇到脾气差一点的,往往会发生矛盾。”海乐通网吧的工作人员显得一脸的无奈。
地处西单黄金地段的西西友谊酒店,较早就设立了“无烟客房”。“因为有较多的外国人来住,我们很早就设立了‘无烟客房’。”酒店服务人员说,“我们共有10间‘无烟客房’,一般都是外国人要求住。”但对许多小一些的酒店、旅馆来说,工作人员都认为设立“无烟客房”似乎显得多此一举。“客人在房间里吸不吸烟,我们不好管。”国信苑宾馆前台人员的说法十分具有普遍性。
面对吸烟文化无奈
关先生告诉记者,他抽烟已经有30多年了,自己平时吃饭也有抽烟的习惯。“在国内,烟和酒是一种传统文化。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互相敬一杯酒、递一支烟是人们沟通交往的需要。这种传统的意识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关先生说,“大家觉得吃饭喝酒时就少不了烟,要不怎么在飞机上没人抽烟,坐到饭桌前就想抽烟了呢。”
“这充分显示,没有文化内涵的无烟说教,在内涵深厚的‘吸烟文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王振楷说,当法规还不够完善时,关键是依靠烟民自律。当每个人的意识里由“不得不这样做”变为“不可不这样做”,由“要我做”成为“我要做”,陋习自然会消除。
禁烟还需法律手段
记者采访中发现,北京虽然专门设立了控烟检查员兼职劝阻吸烟,对违规吸烟的个人处以10元罚款,对单位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但是,这些检查员在工作中遭遇尴尬境地。
许多网民都认为,北京颁布的禁烟令很好,不过执行很难,困难可想而知。在许多人看来,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能遵从这样的禁令,或禁烟规定执行流于形式,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又如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