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小苏,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电脑屏幕上的监控录像。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台州市93家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排污情况尽收眼底。
他指着录像告诉《财经》记者:这是一家制药企业污水,这里冒泡就意味着水处理设备在正常工作;按住屏幕上控制栏里的方向键,还可以让摄像头转动,观察整个设备周边的情况。
在浙江全省,1452家重点排污单位都实现了这样的在线监控。据浙江省环保局副局长方敏介绍,目前纳入国家环境统计范围的重点排污单位,已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已基本形成。
与浙江一样,从去年年底开始,覆盖全国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陆续投入运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透露,中央财政专门拨付了34亿元的资金用于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省级环保部门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已经基本建成。随着这张覆盖全国重点排污企业的“天网”的完成,此前环境监察人员几乎每周、每月乃至每个季度才光顾一次的排污口,将被纳入24小时全天候的在线监控。
“电子警察”上岗
长期以来,中国的环保部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人手的缺乏和财力的匮乏,使得其在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污染时,监测能力往往捉襟见肘。
随着网络和监测技术的进步,利用电子手段辅助日常人工抽测,以弥补这一缺陷,成了环保部门的必然选择。早在1999年11月,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称国家环保总局)就下发了《关于污染源自动监控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石家庄、大连、长春、哈尔滨、苏州、杭州、咸阳以及兰州市西固区开展污染源监控试点。
至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更是明确要求全国重点城市,要对占区域污染负荷65%以上的企业安装烟气和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并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
按照总局的部署,第一步完成对1.8万家国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第二步完成对23万家省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如果这两步如期完成,中国的污染源环境监控体系便初告建成。
自动监控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空气污染大户燃煤火电厂为例,有些电厂虽然享受了财政补贴并上马了脱硫装置,但实际上平时并不运营。一旦上马实时监控系统,就可以根据其脱硫设施的实际运行状况,来决定到底是该给予补贴还是要加以处罚。
但遗憾的是,作为“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2005年,对污染负荷占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的目标,并未如期实现。
2007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全国环保系统加快污染减排体系建设视频会议。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为了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中央财政2007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力争用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切实改变污染源监测、环境执法、统计能力薄弱的局面。
根据当年11月发布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和验收。其监测数据,必须与省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并直接传输上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保部污染控制司综合处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央财政投资的20亿元主要用于各地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各省的监控终端设置和维护运营,则由企业自身和地方财政负责。
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看来,这一监测系统的费用,采取分摊政策也是合理的。他对《财经》记者解释说,污染自动监控设施理应是企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环保的成本就应该计入企业本身的成本,“当然,国家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台州市环保局信息中心的电脑上,工程师小苏在电脑上输入一个IP地址,就进入了浙江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画面。
输入管理密码进入系统后,就会出现台州重点排污企业的列表;任意点击一个企业,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排污口和处理设备的实时图像。如果是烟气监测,屏幕上就出现烟囱;污水监测,就出现污水处理设备。
在画面上,还用数字显示各种主要监测指标,诸如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二氧化硫浓度甚至流量、流速。
《财经》记者随机点击了当地海正药业外沙厂区的链接,屏幕上就出现了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显示出COD浓度是16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