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提高环保能力建设,推动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江苏省徐州、无锡、苏州、扬州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监管体系,江苏省环保厅近日向全省各地推广6个市、县的经验,为江苏环保机构的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
徐州、铜山:完善环境监管体制
作为江苏省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徐州市基层环保部门一直受“编制难以争取、经费难以落实、装备难以更新、条件难以改善”的困扰。
2003年,徐州市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实施环保管理体制垂直试点,采取市环保局统筹、机构前移、工作下沉、权限下放的方式,将辖内经济开发区环保局和鼓楼、云龙、泉山、九里4区环保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建制上划,作为徐州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实施垂直管理。
同时,徐州市还推行了环保片警制度。从2004年开始,徐州市环保局以分局为单位,全面启动效能监察工作,借鉴公安部门经验,在云龙区开展片警试点,将辖区范围划定为9个责任片区,各片区安排2~3名片警,统一履行管辖区域执法监察、排污收费、环保宣传、信访协调等职能。
2007年,徐州市在各街道(乡镇)全面推行环保片警制度,将环境监察重心下移到基层。
作为徐州市的老工业基地,铜山县通过“三创三优(创新监管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手段,优化工作效能;创新人才建设,优化队伍素质),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
铜山县在全省率先采用设立县环境监察大队、乡镇环境监察中队的两级执法监察模式,根据各镇经济水平和污染源分布,以2~7个乡镇为单位,设立6个环境监察中队,监察人员采取统一考试、择优聘任的方法,在30多名乡镇环保员中进行选拔,根据各中队工作量分配执法车辆及仪器设备。
2007年,经县编办、人事局批准,监察中队增加至10个,统筹负责辖内重点污染源监管、环境整治、排污收费、信访协调等工作。
今年,铜山县环保系统还将增建国镇、铜山经济开发区两个环保分局,全面提升环境执法能力。
针对县域经济中工业比重高、开发区规模大、企业多等特点,铜山县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建设项目管理股,统一负责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并相继成立环境监控中心、稽查大队、信息中心、信访中心4个直属机构,及时掌握企业污染排放、排污费征收、群众信访等情况,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苏州、仪征:强化监测,为决策服务
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以构筑人才高地、技术高地、科研高地、服务高地“四大高地”为抓手,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
从1993年开始,苏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前站后所、站所合一”的运作管理模式,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使监测力量得到极大增强。
“九五”以来,苏州市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办公条件、更新仪器设备及各监测点的力量配备,相继建成93个水环境监测断面(点)、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个大气自动监测站、16个噪声自动监测点、306个环境噪声手工监测点、250多家工业污染源的例行监测点,初步形成了覆盖水、声、气污染源的自动监测与预警网络。
2007年以来,围绕太湖治理工作,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了《太湖饮用水水源地蓝藻应对预案》和《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方案》,对太湖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藻类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在望虞河干流、西岸主要支流布设20个控制断面实施加密监测,日测日报,为政府积极应对、处置蓝藻问题,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了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而仪征市则注重监测设备现代化、监测能力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监测队伍专业化的“四化”建设。仪征市加强了资金投入,以提升监测装备现代化程度。建成扬州地区首家空气自动监测站,逐步完善了集水质、空气、噪声、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环境监控预警系统。仪征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与驻区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的联系,强化项目争取和项目储备,全面拓展监测领域。同时,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目前标准化监测领域已涉及四大类117个项目,监测能力现代化达标率为94%,并编写了污染物监测分析作业指导手册,填补了县(市)环境监测领域多项空白。
无锡、张家港: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无锡市地处太湖之滨,湖泊众多、河道纵横,水污染源面广量大与环境监察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尤为突出。2007年供水危机事件发生后,无锡市积极调整思路,以落实5项联动机制为抓手,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无锡市建立了责任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建立市、县(园区)、镇、村4级河长制,范围覆盖全市64条主要河流,由市纪委牵头,每月对环境执法和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去年以来,无锡市新增12个环境执法机构,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