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重庆主城区垃圾围城 2010年达1600万立方米

2009-06-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 ]

  近年来,重庆市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建设量增大,由此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然而,由于此前没有规划建设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理场,缺乏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法,再加上运输车辆不负责任地随处倾卸,致使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无序,影响城市形象,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

 

  运渣车与执法者玩“猫捉老鼠”

  记者驱车行驶在重庆市郊部分地区,随处可见建筑垃圾,特别是在一些空地和偏僻的路段,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现象较为严重。在北部新区附近的赵母山风景区周边地区,分布着不少建筑垃圾收纳场。记者在一处建筑垃圾收纳场看到,这个垃圾收纳场建筑渣土堆积如山,场内散堆着大量塑料、废木材、包装纸等建筑废料,部分堆放垃圾的地方还冒着热气,散发出刺鼻气味。

  见到记者到来,现场的工作人员十分警惕。记者注意到,整个垃圾场内除了两三名收费的人外,没有任何管理设施,也没有清洗车辆轮胎设备。场内聚集了许多捡垃圾的村民,有时不等垃圾卸完,就争抢着捡垃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当地一名环卫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建筑垃圾收纳场是非法的,执法部门来检查时,就停止倒垃圾,检查人员一走,又开始倒。

  重庆市环卫局副局长胡瑞茂介绍,重庆主城区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拆迁产生的建筑废料,二是基建工地开槽土石方。为规范建筑垃圾的处置,重庆市环卫部门在主城区附近指定了14个建筑垃圾收纳场,要求建设单位必须用专业运渣车将垃圾运到消纳场堆放处理。然而,开发建设单位往往将建筑垃圾以一定的价钱承包给运输公司,而一些运输公司为降低运输成本,不愿将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随意倾倒在路边、空地或河边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垃圾围城之势。胡瑞茂无奈地说,尽管环卫执法人员经常开展执法检查,但这些运渣车辆总是与执法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建筑垃圾填埋每年占地上千亩

  据记者调查了解,在未来几年,重庆将迎来建筑垃圾产生的高峰期。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主城都市圈面积达到5473平方公里;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规模将由目前的600万增至930万。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将使建筑垃圾的产量持续增加。加之,重庆市决定三年内拆除100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这也将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据专家测算,每拆掉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会产生近一吨的建筑垃圾。2008年,重庆主城区建筑垃圾为1200万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重庆主城区建筑垃圾会达到1600万立方米。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罗晖表示,长期以来,建筑垃圾由于其物理化学特性稳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容易被忽视,因此处理方式多是简单堆放、填埋。事实上,建筑垃圾中含大量铅、镉、苯酝化合物以及石棉等有毒有害成分,简单堆放将会对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影响。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会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公害。

  罗晖介绍说,建筑垃圾的简单堆放处理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据测算,每万吨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场土地1亩,重庆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面积就要上千亩,处理20年来的存量建筑垃圾需占用土地数千亩。显然,这是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能承受的。

  建筑垃圾亟待实现资源化利用

  中国建筑[2.86 -0.69%]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关专家认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若采用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和再利用,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垃圾80%以上是废混凝土、废砖、废砂浆等建筑材料,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成为建筑业的第二资源。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向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循环模式的转变。

  以重庆市2008年产生的12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为例,其中约328万立方米旧建筑拆除物可加以资源化综合利用。其主要用途为做成碎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