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本市一批红色遗迹挂牌(图)

2011-06-15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6月10日,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揭牌。

  昨天,一场“宣南红色足迹”展,开始在西城区15个街道内巡回展出。

  上世纪初,宣南沃土上留下了瞿秋白、李大钊等许多中共早期领导人的足迹。然而,他们曾战斗过的一些地方,今天却正在淡出大众的视野。“展览就是要将这些‘隐去’的足迹挖掘出来。”组展的西城宣南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对记者说。

  和西城一样,记者调查发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门头沟、平谷、延庆、房山等许多区县已开始挖掘整理这些红色遗迹,或将相关史料做成展板广泛宣传,或在原址竖起标识牌,供后人凭吊纪念。

  通过挖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南新华街默默无闻的胡同里,坐落着9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北高师;后铁厂胡同、北半截胡同等宣南深巷中,有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革命据点的叙州会馆、潼川会馆;大栅栏街上,貌不惊人的龙晓宾馆,竟曾是地下党员秘密情报站;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里,有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延庆的小山村中,曾埋伏着共产党的抗日堡垒……

  这些承载着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的所在,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一张标记着共产党人早期革命历程的红色地图,在北京,渐渐变得清晰;一段段尘封的故事,也由此重现在世人面前。

  小巷中的“五四”策源地

  如今,琉璃厂熙熙攘攘的游客,大多不会去注意南新华街上,师大附中对面的这处所在。人们不知道这里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旧址。90多年前,它曾叱咤风云。

  世人皆知“五四”运动从北大红楼发端,殊不知它还有一个策源地—北高师。“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这把火就源自北高师。

  1919年的5月3日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连夜召开会议准备翌日在天安门集会用的宣传单、小旗,编写口号,计划游行线路,并秘密策划前往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住宅去示威。5月4日当天,由于学校距离天安门最近,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最早赶到天安门。在匡互生等人的组织下,学生游行队伍在使馆区遇阻后,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这才引发了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现今在西城区南部的南新华街上,师大附中对面,甚至已看不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残迹。但今后,它将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西城相关部门正在筹划,在北高师等革命遗迹上进行标注,向世人亮出它的身世。

  蔡和森昼伏夜出编报

  不仅是“五四”策源地之一,北高师的“履历”上还有很多红色印记。这些今后也都将写进它遗址上的铭牌。

  中共“一大”后,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成立,其下设的西城支部主要成员多是北高师的学生。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该校内一直建有中共基层组织,吸纳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这其中就包括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

  1922年下半年开始,蔡和森就频繁在北高师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1月15日,北高师礼堂隆重举办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女士殉难四周年大会。下午,他与李大钊、瞿秋白等出席大会。蔡和森登台发表演说,悼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时群情激奋。

  当时,北高师的楚图南受李大钊指示,正在办理八开铅印不定期小报《劳动文化》。蔡和森积极为小报撰稿,并参与学校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许多活动。《劳动文化》报编辑室设在学校里。蔡和森就秘密地住在编辑部小屋里。“白天把窗户紧闭,并把门锁上,直到夜深时才把门打开,让他出来活动活动,并给他送去当天的报纸和一些刊物,再送些水和面包一类简单食品。”楚图南曾这样回忆道。

  红色火种平西燎原

  本月下旬,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即将开馆。

  在孕育了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的田庄村,崔显芳的故事代代相传。崔显芳是门头沟籍第一个中共党员,在田庄村创建了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

  1932年,崔显芳的革命活动引起北平市委的重视,派刘云志、李育民先后到田庄高小任教,并和崔显芳一起,成立了田庄高小党支部。以田庄高小党支部为基础,此后,京西山区又相继成立了清白口村、田庄村、沿河城村党支部和黄土贵村党小组,并成立了宛平县临时党委。1933年春,中共宛平县委正式成立。

  不幸的是,1934年夏天,中共宛平县委遭破坏,崔显芳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1935年2月,伤势严重的崔显芳保外就医,仅仅12天后,就不幸牺牲,时年47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1924年田庄村有了第一个共产党员,到1932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发展到1948年,平西地区有135个党支部4134名党员,先后有4次3000多人的地方武装,改编成八路军、解放军正规部队,零散的陆续还有1000多人参加革命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在全国各地的烈士,在册的就有1175名。

  如今的崔显芳故居,整修一新;田庄高小遗址,也变身陈列馆。不仅如此,在村口,雁翅镇还专门建设了“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墙上的浮雕画,向来往的游客,讲述着崔显芳和第一党支部的故事。

  山洞支部平东堡垒

  “铜南山,铁北寨,打不垮的鱼子山。”平谷区鱼子山村村民的抗战故事,代代相传。建于1992年的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更是市民缅怀先烈的圣地。然而,大部分人不了解的是,当年平谷第一个党支部的旧址,却不在今天的鱼子山村,而是与之相邻的桃棚村,并且在一个山洞里。作为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补充,今年,“平谷第一党支部”旧址将于“七一”前对外开放。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鱼子山、桃棚村在内的鱼子山地区,是日军重点扫荡的目标。因为这里,是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1938年,在八路军十三支队、冀东军分区副区司令员、十三团团长兼政委包森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鱼子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1940年7月,八路军在鱼子山建立中共西北办事处区委。1940年9月,平谷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桃棚村一个山洞里成立。1940年至1941年,中共联合县发展党员540名。联合县还在村里建立了兵工厂、卫生所、供给处、被服厂、印刷厂、军械修理所、银行、看守所等。

  村里有八路军的兵工厂,而且又造手榴弹、又造地雷,还造枪造炮,敌人当然恨之入骨。1941年底,日军包围了鱼子山村和桃棚村,把这里划为“无人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三光”扫荡。当时,鱼子山村有180余人惨遭杀害,有10户人家被杀绝。但英雄的鱼子山人民没有屈服,借助有利的地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敌人展开了游击战。鱼子山地处一条狭长的大峡谷内,能藏能躲,最适合打游击。麻雀战、地雷战……军民一心,采取多种方式与日军周旋,完成了扰乱、牵制、消灭敌军的任务。

  除了修复平谷第一党支部旧址,桃棚村还建立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的宣誓广场、革命英雄纪念广场、锄奸科广场,恢复建设老县委旧址、洞内塑像和锄奸科旧址,打造平谷红色文化研究教育基地。

  联合政府平北抗敌

  延庆县大庄科乡霹破石村,有个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今年4月份,大庄科乡政府在县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旧址进行了修复,还原了当年战斗、生活场景,并建起40多平方米的展室。在这里,人们又可以感受到抗战时期,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壮志与激情。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冀热察游击战争应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1939年1月,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领导机构在平西成立,经过讨论,确定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

  平北,成了平西和冀东向热河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连接平西、冀东的交通要道。

  于是,1940年元旦刚过,一支按政府建制组建完毕的队伍,从平西出发,经过几天艰苦行军,于1月5日深夜,到达大庄科乡霹破石村。昌延联合县政府正式成立。这是建立平北根据地后,成立的第一个联合县政府。从1940年到1943年,县政府从最初只有民政科、财粮科,逐步增加实业科、联络科、公安科等。

  到1944年底,昌延县有党员2000余人,在107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占全县总村数的44%。1945年1月,平北地委决定撤销昌延联合县,恢复延庆县建制。

  作为昌延联合县政府所在地的大庄科乡,早在2003年6月,就建成并开放“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有展室面积120平方米,展出33块展板和8个实物展柜。并于2005年,恢复了沙塘沟战斗遗址(包括白乙化塑像)、第一批党员活动旧址、消息树旧址、八路军供给处等5处景点。该基地先后被授予“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延庆县“巾帼教育基地”、北京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与沙塘沟村相距3.5公里的霹破石村,“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修缮后对外开放。旧址对面的消息树、进村路沿途仿照当年的革命标语和口号……如今,走在霹破石村,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

  浴池里传情报

  如今逛到大栅栏西街的不少游客,都要到一家貌不惊人的小门脸—龙晓宾馆里看一看。宾馆门旁的一块标识牌,交代了它的前世今生,正是这段历史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龙晓宾馆正是西城区挖掘出的红色遗迹典型。此前,很多人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浴池—东升平浴池。更不为人所知的是,这家浴池还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

  史料记载,过去的东升平浴池有三层楼房,第三层楼上设有特等官堂单间盆浴。在京城浴池业中,东升平浴池的设备是最好的,价格也是最高的。来这里洗澡的人既有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和政府要员,也有国民党特务。这些人将东升平浴池当成了办公室外“联络”、“密谋”的最佳选择,也许在这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看来,浴池是联络、密谋的安全处所。

  那时,共产党负责地下工作的赵凡、苏一夫、万一等人,常到东升平浴池,利用特等官堂的单间接头。他们表面上打扮成大老板来洗澡,实际是听取地下党支部的工作汇报,布置任务。赵凡每次来东升平浴池接头,都会使用三层的4号或者6号房。东升平浴池成为地下党最安全的接头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东升平浴池就停业了,改为杨梅竹斜街第一旅馆。现如今又改成了龙晓宾馆。这家宾馆的门脸很小,穿过前台只有一条黑黑的楼道,走不几步,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围成四方形的三层楼房呈现在眼前,从楼房各层护檐板的风格看,这是一座民国的建筑。顺着木楼梯来到三楼,这里就是特等官堂,但是由于房间样子全都一样,已很难确定当初赵凡来接头的4号、6号房间是哪一间。

  京郊红色故事多

  “小白龙”首战告捷

  昌延联合县政府仅成立第一年,就先后有一位县长、一位县委书记壮烈牺牲。当年战争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1940年,人称“小白龙”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带领精锐部队,在昌延联合县下辖的沙塘沟村,打了进入平北地区的第一仗,并大获全胜。

  当年的5月27日,白乙化率十团主力从平西出发。昼夜兼程挺进平北,突破了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抵达昌延中心的沙塘沟村。第二天早晨,伪满洲军35团3000余敌人从四面包围沙塘沟。战斗在沙塘沟东梁打响,一接火,就打得非常激烈……

  当时《挺进报》随军记者金肇野在日记中写道:来沙塘沟时,见到一幢幢被敌烧毁的房屋,一处处残墙断壁,焦黑火燎的房架上塔着几片草帘,院内堆积断砖碎瓦。当来到一户老乡院内,院内正聚集着五六十个青壮年,有人腰扎麻绳、手拿腕粗的柳木杆,也有人扛着门板,随时准备御敌、抢救战友。

  凶恶的敌人轮番发动冲锋达七次之多,十团官兵凭借有利地形,英勇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太阳快落西山,敌人才撤退。

  此次战斗,歼敌200余人,是十团主力进入平北打的第一仗,即首战告捷。这一仗鼓舞了部队,也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进一步扩大了八路军的政治影响。

  村里兵工厂 抗战弹药库

  为支援抗战,平谷鱼子山村民不但为革命队伍输送战士,还为设在村里的兵工厂生产武器。

  1939年,八路军在鱼子山建立了修配所,开始主要是修配枪支。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武器弹药供应不上,村里的修配所扩大为兵工厂。除了少数技术人员,大部分工人都是村民。

  1940年春,日本鬼子把鱼子山划为“无人区”,群众转移了,民兵和修配所却依然顽强地和敌人周旋。他们白天隐入山林,夜间出来活动,修配所的工作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当时,兵工厂分为制造连和炸弹连两部分,炸弹连以制造手榴弹、炮弹、地雷为主。不论原料、机器设备,还是生产技术,兵工厂都是白手起家。

  就说原料,铸弹头、弹壳要用铁,每天平均生产上千颗手榴弹、炮弹,要用几千斤铁。没有炼铁厂,就靠鱼子山村民收集。破铁锅、破犁铧、庙上的铁钟、铁磬……不论多少,不论好坏,是生铁就要。本村没有,就到外村收集。一次,村民们半夜到顺义去偷拆敌人的洋桥,弄回不少生铁。

  原料有了,化铁,还需要大量的燃料。起初,兵工厂组织民工从唐山连夜偷运焦炭,后来,鬼子切断了对外交通,燃料供应不上了,鱼子山人民就自己烧炭。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伐树烧炭大军,山上岭下,伐树烧窑,昼夜不停。

  造炮弹要用火药,可村民不掌握这门技术!开始,他们就拆卸日本飞机扔下来的哑巴炸弹,把弹药取出来用。可这样做,危险性太大,也保证不了供应。后来,村里组织了一批人,化装成小商贩,到北平、天津、唐山等地去买黄药。买药还是不够用,炸弹连的技术工人,反复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方法:硝+硫酸+炭。为了烧炭,鱼子山山上的橡树,成材的一度被砍光。

  手榴弹、炮弹、地雷、掷弹筒……兵工厂的产品不断丰富,迅速发展壮大。前方需要什么,兵工厂就制造什么;前方需要多少,兵工厂就制造多少。鱼子山兵工厂,是抗战胜利真正的“弹药库”。

  崔显芳带头抗税

  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即将开馆,随着纪念馆的建设,关于崔显芳和他创建党组织的故事,更加清晰。

  1922年,因为追债,崔显芳先是追到南京,又误打误撞去了上海。讨回债款后,在大城市打开眼界的他,并没有急着回村,而是在上海国语专修学校,当了一名学生。在学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崔显芳回到田庄村,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先进思想。从当年崔显芳给邻居们写的对联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其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各尽所能”,下联是“按劳分配”,横批是“社会主义”。

  由崔显芳带头组织的抗税活动,在当时大快人心。

  1927年到1929年,宛平七区连续三年大旱,1930年又遭受严重虫害,可国民党当局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崔显芳和同志们决定,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抗捐杂税斗争。临近七八个村,组成抗捐请愿团,浩浩荡荡开进当地的清白口税务所。

  愤怒的村民把所长李凤仪等人抓起来,拉到准备好的大铁锅前,让他们看着锅里翻滚的热水。“说,今年免不免税!不免,就让你下锅洗个热水澡!”群众高喊着。“免,免,一年都免!”李凤仪吓得面无血色,立即答应。

  眼看民愤难平,宛平反动当局被迫撤走淤白税卡,免除一年杂税。抗税斗争大获成功。

  崔显芳不仅传播革命思想,并先后组织了反对“关门锅伙”、提灯会游行等革命活动,他还是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始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