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北京绘就建设先进文化之都“路线图”

2011-12-26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解读《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     

    历经大半年的集中研究,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路线图”——《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天正式公布。《意见》提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意见》围绕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围绕首都文化改革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做出了实施“两大战略”、推进“九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愿景篇】

    2020年:先进文化之都的美好图景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发挥好首都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驱动作用、桥梁纽带作用、荟萃集聚作用。

    两大战略:

    ——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践行北京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2020年的北京,一座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厚德载物,这里的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的文明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在这座城市里,全面繁荣的文化事业惠及每一位市民,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空中鸟瞰,一批国家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醒目地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化的暖流传遍大街小巷。

    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文化城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层出不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里被誉为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策源地,不断涌现新鲜经验,带给人们无穷的启示。

    这里拥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会达到18%。不停脉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得这里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这是一座古韵悠长的历史名城,壮丽的古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浓郁的京味文化,让这座城市彰显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魅力。

    这里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原创中心、展示中心和国家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中心;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不断云集;文化精品力作百花齐放;“北京创意”和“中国创造”,是这座城市最为自豪的文化标识。

    在这里,文化和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强大动力和现实竞争力,推动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孕育着新型文化业态,引领着文化产业发展潮流。

    这是一座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目光。这里,是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地、桥梁和纽带。

    这是2020年的北京未来图景;这是方向、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奋斗的任务书。

 【创新篇】

    文化北京:体制机制创新策源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意见》提出,北京将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策源地,不断创造新鲜经验。

    根据《意见》,一系列全新的机构部门将在北京建立,一揽子新政策、新措施将在北京出台,一系列专门用于扶持文化发展的新基金将在北京诞生。如此大手笔的创新之举,将有力地推动首都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的腾飞。

    新机构:力推精品工程

    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办公室:围绕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成立该办公室,创新精品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

    首都智库:以首都社科理论资源为依托,以多学科专家学者为骨干,为市委、市政府处理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服务的公共研究平台。

    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原则组建的、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依法履行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综合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文化改革发展相关工作,负责文化投资、资本运作、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工程的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

    全市重大文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健全区县文化建设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人才交流。

    首都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新平台:统筹文化资源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人文北京数据库:以数字化的方式汇总地区哲学社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类文化资源信息的高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这个数据库,全面掌握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利用和管理各种文化资源。

    新资金:护航文创产业

    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贡献奖: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多出精品的氛围。

    北京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每年统筹资金100亿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发展。

    北京版权保护基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基金: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内容生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渠道拓展。

    新举措:培养名家人才

    首都高端人才数据库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加强文化名家培育,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首都人民艺术家:对突出贡献者授予该称号。

    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

  【点睛篇】

    文化中心亮出首都特色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文化是这座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衡量的指标,更是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详细解读《意见》就不难发现,文中提到的许多举措都堪称是亮点,清晰地标注了先进文化之都的前进方向。

    亮点 整合资源打造“首都”品牌

    在描述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发展目标时,《意见》提出,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原创中心、展示中心和国家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北京创意”、“中国创造”将成为首都文化的鲜明标识。而要想突出“首都”品牌,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尤为必要。

    为强化文化资源的整合,不久前北京刚刚建立的首都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出版发行联盟、影院联盟、影视产业联盟,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创新型社会组织的协调服务职能。

    北京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一批中央在京文化单位,是首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给这些单位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意见》特别提到,要加强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推进市属文化资源和中央文化资源合作、兼并重组。

    亮点 “中关村模式”新版

    “中关村模式”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了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意见》提出,要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模式,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撑。这意味着今后北京在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时,将有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按照《意见》内容,北京将支持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市级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中关村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理空间,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意见》提到,北京将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认定工作,同时,还将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村落、创意工厂、主题楼宇和文化街区。

    亮点 产业发展抓大不放“小”

    打造骨干企业和文化航母,是《意见》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意见》提出,北京将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体现文化企业特点,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骨干文化企业。另外,北京还将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战略重组,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意见》提到,北京将加大对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都市传媒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告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首都文化航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文化企业集团、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

    与此同时,《意见》还对非公经济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提出了扶持措施,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企业群体。

    亮点 保护名城见“物”见“文”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伟大城市,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意见》提出,北京将逐步恢复古都壮丽景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聚合浓郁的京味文化。为了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意见》特别提到,在保护“物”的同时,强化对“文”的保护和利用。

    为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北京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重点抓好南北中轴线、朝阜大街“一轴一线”建设,恢复永定门瓮城和外城东、西角楼及内城西南角楼等名城建筑,整治钟鼓楼周边环境、再现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观。同时还将加强重大文化遗产、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北京还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孔庙、国子监等在国学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护北京传统地名,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

    另外,北京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和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历史宗教建筑等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按照《意见》,北京将创新旧城街区整体保护利用机制,推进皇城文化、宣南文化、运河文化等的挖掘利用,对前门地区传统商业店铺进行有机更新,提升琉璃厂、大栅栏等传统商业文化街区功能,推动形成国家级老字号聚集区,并恢复一批北京老字号演出场所的功能。

    亮点 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意见》提出,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均衡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将向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城、新建大型社区及农村地区倾斜,并优先安排涉及基层和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除加快街道级文化休闲中心、郊区城镇数字影院、“八网合一”、数字文化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外,还将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意见》特别强调,要丰富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另外,北京还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一街一品”向“一村一品”延伸,形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

  【诞生篇】

    深思熟虑的长远规划

    成似从容却艰辛,用这句话来形容《意见》的出台过程,再恰当不过了。纵观这份《意见》,你会发现,它鲜明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精神,也体现出北京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九大工程”紧扣当前北京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非常具体、实在的思路和办法。这样一份指导北京未来10年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市委书记亲自带队走遍京城

    提起《意见》的出台,首先还要从市委书记刘淇亲自带队进行的一次又一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题调研说起。

    为了制定好这份文件,从今年5月中旬起,刘淇便亲自带队进行调研,足迹遍布京城的上百家文化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到11月底,仅刘淇带队参加的文化调研就有十多次,文件调研起草小组共开展调研50多次,召开座谈会30多场。

    5月12日,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一位画家的工作室里,刘淇与艺术家们坐在一起交流,倾听大伙儿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和建议。油画家张东红当场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迫切需要的是掌握话语权。”

    张东红的这番话引起了刘淇的深深思考。随着调研逐渐深入,像这样的思想火花也越来越丰富。最终,这些思考化作了“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建设高水平文艺理论和评论员队伍”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在《意见》中得以明确体现。

    18%的目标有科学依据

    《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8%。如果这个目标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产业中将占据首位。那么这个目标是怎么确定的呢?

    据文件调研起草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数值是根据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的发展,采用“环比推算法”得来的。“十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十一五”期间又从10%提高到12%,五年增长两个百分点。按照前两个五年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占比关系,“十二五”末,这一数值将提高到15%,再增加三个百分点。到2020年,争取继续保持这个增长态势,实现18%的目标是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的。

    从全国来看,文化发展正处于黄金期,而整个国家的发展又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品供需情况的调查发现,文化产品存在70%的供应缺口,人民群众的需求旺盛,产能却严重不足。

    当然,如何将这些有利条件用起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还需要付出很多踏踏实实的努力。

    16次易稿集纳八方意见

    《意见》自5月中旬便开始酝酿,先后16次易稿才形成最终的文件。《意见》不仅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

    《意见》吸纳了全国政协党组、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北京市委、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88条。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兄弟省市的一些好做法。

    例如,关于在传统文化街区建立社区文化中心的描述,就采纳了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的建议。

    当时,唐参事在自己提出的建议里写道:“北京已经成功地发展起一些传统文化街区,如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等,但这些文化街上基本是商业店铺,文化比重不够。为了提升文化街区的文化含量,建议在这类街区增办具有本街区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型文化中心,包括主题博物馆,丰富北京的人文内涵。”

    这条建议,被吸纳到《意见》中,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时隔15年更显“首都”视角

    在北京的历史上,共出台过两个有关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指导性专门文件。一次是1996年底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次便是此次通过的《意见》。对比前后两份文件,可以看出北京对文化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入。

    1996年出台的文件,提出了实施精神文化产品的精品工程、加强社会科学和文化理论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13项主要任务和6条保证措施。这份文件为之后一段时期内北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被学界认为是北京文化发展的“元政策”。

    时隔15年,当初提出的主要任务大部分已经实现,北京在新形势下又面临了新的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要求,北京不仅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还要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于是,此次出台《意见》的一个重要提升,就是在视角上更强调“首都”的分量,而这样的提升,无疑更利于向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迈进。

    此外,作为指导北京今后10年文化发展的重要政策,这份《意见》还将为诸多具体措施的出台提供指导。

 【发展篇】

    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统领下,《意见》提出“九大工程”,全方位部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九大工程”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精品工程

    一、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机制

    二、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四、抓好品牌文化活动

    1、成立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办公室,设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贡献奖。

    2、结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集中推出一批原创的、当代的、北京的精品力作。

    3、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4、建设首都智库,成立战略联盟,整合研究力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5、巩固壮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舆论阵地。

    6、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7、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用“身边的感动”引领社会风尚。

    8、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

    文化惠民工程

    一、加快首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三、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1、打造北京博物馆中心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

    2、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城、新建大型社区及农村

    地区倾斜,优先安排涉及基层和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

    3、加快街道级文化休闲中心、“八网合一”、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建设。

    4、在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建立博物馆、民俗馆、文化中心等社区文化设施。

    5、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一街一品”向“一村一品”延伸。

    6、切实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和利用工程

    一、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二、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

    三、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1、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重点抓好南北中轴线、朝阜大街“一轴一线”建设,

    恢复永定门瓮城等名城建筑。

    2、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和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

    历史宗教建筑等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形成国家级老字号聚集区。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

    文化创新工程

    一、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三、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五、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六、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

    1、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建立首都文化资源创新中心平台。

    2、建立北京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每年统筹资金100亿元,用

    于支持首都文化发展。

    3、积极稳妥推进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鼓励

    名家领办文艺院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北京国际电影季等交易平台。

    5、推动设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艺术品交易

    中心。

    6、强化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首都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出版发行联盟、影

    院联盟、影视产业联盟等创新型社会组织的协调服务职能。

    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工程

    一、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三、打造骨干企业和文化航母

    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五、培育提升文化消费业态

    1、以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

    2、加强对区域文化发展的统筹,引导区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规模

    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

    50家百亿级文化企业集团、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

    文化科技融合工程

    一、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二、构建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1、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发展模式,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撑。

    2、支持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市级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

    3、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大

    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4、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

    一、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二、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

    1、整合现有新闻网站、理论网站资源,加大主流网站建设,做强骨干网络文化企业。

    2、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人文北京数据库。

    3、推行互联网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制度。

    4、科学利用管理微博客,发挥“北京微博发布厅”等平台引导舆论的作用,健全和

    完善网络发言制度。

    5、建立完善新兴媒体行业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

    文化名家领军工程

    一、加强文化名家培育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

    1、建立首都高端文化人才数据库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2、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3、统筹组织实施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及宣传文化人

    才的培养、培训和素质提升计划。

    4、多渠道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京创业,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

    5、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激励文化创新人才。

    文化走出去工程

    一、扩大文化交流合作

    二、加强对外文化宣传

    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

    1、构建多元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营销网络,着力打造具有北京风格、中国特色、世界

    水准的文化交流品牌。

    2、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

    3、发挥境外驻京媒体的积极作用,展示北京城市良好形象。

    4、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优秀剧目、文化

    艺术品海外巡演巡展。

    5、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

    持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