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正式亮相中国美术馆一层和三层展厅,500余件美术精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比于往届全军美展,此次展览新增了实验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以及装置和声光电等新型的艺术样式,是5年来全军、全国优秀军事美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由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此次展览历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选,从全国12000余件来稿作品中精选出入展作品500余件。未待入馆,门前两尊再现烽火岁月里同仇敌忾的雕塑已将参观者的思绪牵回到战火硝烟中。走进一层圆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成为大众化身的毛泽东正气宇轩昂地行进在金光大道上。展厅里,不少参观者要么凝视画面久久无语,要么俯身阅读画作一侧的介绍文字。“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对革命先烈有一份敬重。”张化粟老人今年已经65岁了,常来美术馆看展览,这回为了看清画的内容和文字,还特意带上了一面小型放大镜。
这里有的是历史细节的再现,从“飞夺泸定桥”、“毛主席西苑机场阅兵”、“跨过鸭绿江”,到2003年的“非典记忆”;这里也有历史叙事的凝重与恢弘,表现刘邓大军形象的《行进大西南》,著名画家刘大为创作的《杨家岭纪事》,以及长期专注于“抗联”题材的袁武新作《出击》。“尽管都是熟悉的人物,但当他们置于不同场景后,依然会给参观者带来新的视角。”书画评论家尚辉说。在这位曾获“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的作者看来,此次展览一个鲜明特点是“那一抹女兵带来的浪漫情愫”。《开花时节》、《女兵系列·晚风》、《永恒的青春》、《十五的月亮》和《如歌的青春》,单从作品名称上看,就不难读出无论是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还是坚守高原哨所的和平时期,都不缺乏浪漫的英雄主义。
相比于传统的国画、油画系列,本届展览最亮眼的当属装置和多媒体艺术形式。一件名为《孙子兵法》的装置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围观。原来,展品最右侧还是常规书皮封面,依序往左的书页上,除了短短数列引文外,底端均是用刻刀透过层层书页精心雕出的“孙子”形象,惟妙惟肖。“如今,这兵哥哥也玩起先锋艺术啊。”有人低语道。事实上,更为“先锋”的当属三层展厅的影像作品《重生》和一层展厅的装置艺术《士兵之手》。伴随空灵般的音乐和声,《重生》里众多横飞的残肢经由重新排序后成为众志成城的有力双手;玻璃器皿里,涂抹在层层玻璃片上的色泽神奇般地构成一双强劲的《士兵之手》。
展厅里,也有参观者对陈列作品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一件名为《刘胡兰》的雕塑前,有人便认为,不该表现刽子手将“兰妹子”的头砍落到地面,并留有一大摊血的景象。“太血腥了,无论是出于增强她的英雄气概还是敌人的残暴,并无益处,因为大家太熟悉那段历史了。”一位参观者甚至迅速将同行的孩子带离了展台。不过,众多作品依然赢得了参观者的好评,留言簿上,有人写道:“壮哉!我民族脊梁;伟哉!我中华英模。”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