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件文物展示宫廷京剧发展史
清宫戏班用的红白纱绣云纹飞虎旗等道具。
经过18个月的封闭修缮,颐和园德和园今天(25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大戏楼将再次传出京腔古韵。除了每天9时至16时,每逢正点的戏曲、歌舞等演出外,颐和园正在筹备一部历史大剧,并与北京京剧院合作,将恢复百年前在这里演出过的部分传统剧目。
德和园大戏楼由两层卷棚歇山顶的扮戏楼和三层歇山顶的大戏楼组成,总高22.73米,相当于7层楼高,是“四大清宫戏楼”中仅存两座戏楼中体量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他三座为圆明园同乐园大戏楼、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故宫畅音阁大戏楼。通过修缮,德和园大戏楼东西看戏廊恢复原有格局和功能,1953年封闭改作展室的看戏廊也恢复原状。
在德和园里还有个视听室。这个仅可容纳20名观众的视听室却是个“大世界”。通过室内的电脑大屏和音响效果,观众可以感受德和园大戏楼独特的视听效果。打开电子触摸屏,用特制的软件,游客还可以随意改动大戏楼房檐、地井、藻井等任何一个位置的构件角度。
开放当天,由颐和园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庆演昌辰——慈禧与德和园演剧文物展》也在园内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故宫、颐和园、中央美院美术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的128件文物。大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庆善堂等都恢复成了当年的原状。
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介绍,展品主要包括昇平署的木印、档案,伶人使用的衣箱、道具、腰牌、照门(进宫门的凭证)、戏服,德和园大戏楼的图纸、模型,京剧在宫廷中发展到高峰期的图册、剧本等。
记者看到,由于年代已久远,一些戏服上的纽扣都已丢失,有的戏服已有虫眼。在展出的行头中,清晚期的“红色缎平金绣龙寿字纹箭衣”,虽跨越一个多世纪依旧闪烁着烁烁金光。虾兵的头饰和王八头,这些用纸糊成的道具虽然已跨百年,但色彩依然艳丽。
展出文物中价值最高的是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三件春秋配戏曲人物泥塑,由第一代泥人张制作,是清大臣庆宽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上贡的贺礼。而距现在最远的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红白两面纱绣云纹飞虎旗。
秦雷说,通过这128件展品,观众可以理清京剧在清宫中的发展史,了解京剧从崛起到顶峰这一过程中,清皇室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