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老字号“匠心”之美——劳动节寻找中国百年“质”造的底蕴

2017-05-02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历史悠久、传承绵长的老字号,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更是在市场风雨中屹立起来的丰碑。在新产业模式、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它们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既坚守老品牌的传统,又锐意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标杆。

        辉煌百年秘笈真 苦练绝技是诀窍

        (创建于公元1874年的胡庆余堂地处杭州清河坊老街,古建筑至今保留完好。图片由胡庆余堂提供)

        “这是1978年10月26日购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老杭州”潘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一块几十年前在胡庆余堂购买的阿胶,至今保存完好,“这是父亲当年用半个月工资买的,现在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有着“江南药王”之称的胡庆余堂,于清同治十三年创建。140多年过去了,“戒欺”“真不二价”的祖训并非仅仅是高悬于店堂的牌匾,而是传承至今的立业之道。

        手工泛丸是年近古稀的老药工丁光明的“绝活”。握紧药匾来回旋转,药粉在匾中有节奏地旋转跳跃,点水后再旋转,如此循环,半个多小时的光景,药粉就变成了一颗颗大小均匀的药丸。

        (胡庆余堂手工泛丸老药工丁光明在向徒弟们传授泛丸方法。图片由胡庆余堂提供)

        像丁师傅一样身怀绝技的老药工,在胡庆余堂数不胜数,被称为“赵一 刀”的切药技师赵勤,能把一粒像弹珠大小的槟榔切成108片,每一片比纸还薄。刀是一直跟在赵师傅身边的老伙伴。他常坐在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天井下安静 地磨刀,用不同品种的药材试试刀锋是否顺手。

        “干我们这行没有捷径,只有熟能生巧。”赵师傅伸出右手,满手老茧,比左手粗糙许多,但双手的指甲剪得一丝不苟,没有任何杂质。他说经手的东西是治病救人的药材,来不得一点不干净。

        胡庆余堂大部分的牌匾都是朝外悬挂,唯独只有“戒欺”挂在店堂背后,面向经理室和账房。“新员工第一课就是在‘戒欺’的牌匾下背诵祖训。”杭州胡庆余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仲英说。

        (4月27日,胡庆余堂国药号老店的柜台上,年轻的抓药人正一手拿着小秤,一手麻利地抓药。

        与胡庆余堂一样,不少老字号从来没有放弃对关键工艺的坚守。百余年前,在女子放足的风潮下,一家叫做“老美华”的制鞋商号在天津南市口开始营业,在跌宕起伏的商业浪潮中始终坚持着品质,至今仍屹立于时代潮头。

        如今,“老美华”推出的千层底“杭元鞋”工艺精湛,深受消费者喜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立和告诉记者,“杭元鞋”选料讲究,底料采用白什锦布麻线手工纳制而成,鞋底达到36层布共14层“夹纸”,每平方寸是九九 八十一针。“鞋底不差针,纳底要挺实,鞋垫要风韵,纳鞋针脚齐”是先辈口授的操作要领。

        由于这样的一丝不苟,2008年以来,每年公司鞋销量超过一百万双。

   货真料好不降格 精雕细刻造精品

        企业经营的天然法则是降低成本,但不少老字号为保持品质,从不在材料和工艺上“节省”。

        “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孔 府、孔庙、孔林)景区人头攒动。就在前一天,这里的孔府三堂刚刚完成为期100余天的大修,在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瓦工队长张树金41年的职业生涯 中,这种规模的大型修缮工程还是第一次经历。

        “从倒陇到揭瓦,从拨正大架、松隼到铁件加固,再到挑脊、挂瓦,整个 孔府三堂的修缮工序有30多道。”张树金指着一只屋脊上的龙兽件说,其中一只龙爪就是他在青砖上雕刻而成后黏合上去的,而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雕刻时, 要完全对照旧件仿制,龙爪更要有力地用刀,才能表现出威猛的气势。”

        “在挂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制作四分白灰、六分黄土而成的叉灰泥。”张树金告诉记者,这次使用的白灰是从100公里外专门运过来的。

        (在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铺”前,陈君凡正在用木槌捶打肉泥以制作燕皮。)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因圆头散尾、形同飞燕而得名。创始于清光绪二 年的“同利肉燕老铺”是经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之一,今年63岁的陈君凡是这家百年老铺的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说,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因此生产 规模有限,每天产量在一两千斤左右,“我宁愿利润薄一些,也不用机器代替,因为机器会破坏肉的纤维。”

        “我们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只求将这项手工艺传承下去。”他的女儿陈燕君说。

        创意激活老品牌 与时俱进永领航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以永久牌为代表的自行车,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时代变了,审美眼光也变了。上海永久自行车技术研发部经理吴春告诉记者:“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回到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而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运用各种技术和模式创新。”

        早在2010年,“永久”就推出了年轻复古范儿的“永久C”系列,按照时装设计的色谱重新调漆,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在火遍全国的共享单车热潮中,永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今年初,“永 久”自己的共享单车项目——共佰单车上线。在这款单车上,“永久”花了些“小心思”:车上配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在骑行时给手机充电;采用封闭的皮带传动, 既避免了轴式传动的费力,又不像链条传动那样爱掉链子。

        “互联网企业反应速度快,但在制造能力和质量管控上还有短板,而这正是传统自行车企业的强项。”吴春说。

        4月的京城,春风徐来。在东三环外的北京工美集团技术中心,56岁的资深点蓝师傅李霞坐在工作室桌前,聚精会神地为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大盘上色。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照进屋里,玻璃柜中一件件景泰蓝作品雍容华贵,透着摄人心魄的美。

        (李霞正在为景泰蓝大盘上色。)

        “颜色深浅、明暗过渡,差别就在毫厘之间,全靠眼睛和手上功夫拿捏分寸。”李霞一边调釉料一边说,从18岁就开始做这个,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印伟说,国家对传统工艺传承保护的支 持,让行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很多“80后”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工艺水准。如景泰蓝表面的沙眼,一直被业内认为是允许存在的,但 2015年在制作“和平欢歌”景泰蓝赏瓶时,年轻设计师与老师傅一起反复试验,成功地将作品提升到几乎看不出沙眼的水平,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