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举办的门神展,以精美的展品和悠久的历史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昨天(9日)是大年初二,“祥瑞盈门 福佑家园”——门神年画展正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展出,为猴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展览早些时间曾在北京正阳门展出,受到了北京市民的欢迎,观者络绎不绝。本次展出的作品精选自馆内珍藏的门神类年画,其中部分藏品是首次向观众展示。
展品总体风格大气、厚重、简洁,力求更加直观地表达展览主题。据介绍,此次展览展区主要分为“武门神”“文门神”“门画”三个部分,其中不乏有珍贵的艺人手稿,有些藏品并配有古版一同展出,为广大游客献上一场传统民俗的盛宴。
相传年画起源于门神,门神类年画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意义非凡。为了让广大游客能够亲自体验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品读展览的同时,游客还可印制风格古朴的传统年画,从而了解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水印工艺。展览期间,杨柳青画社精心制作的动画片《大过新年》精彩片花 也在博物馆内播放,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著名作家、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告诉记者,杨柳青年画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与京、冀两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河北省 武强年画全国闻名,其画作风格深受杨柳青年画影响,“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其中既有浓郁的燕赵风情,也不乏杨 柳青年画的制作特色。”同时他还表示,杨柳青年画起源自漕运文化,“天津是个重要的码头,而当时的码头最终流向都是北京。同时,杨柳青年画细腻逼真的创作 风格也与宫廷文化相得益彰,在当时的北京颇受欢迎,也成为众多藏家的心头好。当时收藏杨柳青年画之风盛行,也从侧面说明了北京百姓和藏家对杨柳青年画的认 可。除了艺术风格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外,杨柳青年画中有许多反映的故事也是来自京、冀两地。”
李治邦还介绍说,京津冀三地文化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单以非遗为例,很多国家级项目都是“一地之源,血脉相连”。无论是北京还是河北、天 津,在一地诞生的非遗项目,都深受周边地区影响,并在周边地区得到交融和发展。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曲艺和花会。他介绍说:“曲艺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 如河北梆子、西河大鼓,在天津、北京和发祥地河北都有各具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传承至今;三地民间花会,多见高跷、竹马、小车会和法鼓,这也与三地庙会多互 有交流相关。过去如果一地有庙会,周边地区一定是带着戏和花会去,通过表演交流学习,潜移默化中三地的文脉就这样相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