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张泽远、顾瑞珍)“因为我国与一些木材出口国签订了长期的供销合同,实际给这些国家的林场释放了鲜明信号,即在木材贸易中长期获利,就一定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的胡涛博士12日表示,我国木材经营制度实际上促进了全球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胡涛博士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期间,主持了一个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国际法分析》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近期几份由非政府组织发布的一些报告和世界一些媒体的报道称,中国对木材的大量需求破坏了全球的森林资源。报告认为,事实却是我国仅是国际木材市场的中间环节,而且认真履行《国际热带木材协定》。长期的采购合同,实际是促进全球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胡涛和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专家的研究,世界热带雨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毁林开荒,用来扩展农业耕地;二是被用作薪材;三是被改造为经济林;四是用于工业。其中用于商业开发的木材不到20%,用于出口的仅占商业木材的1/4。因此胡涛认为,出口对热带雨林的减少作用很小。同时,报告认为,我国进口木材增加期恰恰是世界森林破坏减少之时。在热带雨林破坏多的时期,我国还未大量进口木材。
我国庞大的木材消费市场也在促使国内形成森林资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胡涛说: “从2006年4月1日起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征收5%的消费税就是一种积极的措施。”根据专家计算,我国丰产林到2015年规划建设2亿亩,可以产出2亿立方米木材,而2005年全国的木材总消费量为3.257亿立方米。
胡涛表示,我国长期而稳定规范的木材需求实际促进了全球热带雨林的可持续经营。他说,我国坚决反对非法伐木和木材走私行为,还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联动机制,合作打击非法木材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