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大别山野生兰花遭掠夺式采挖 原生品种濒临灭绝

2007-05-13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

    “五一”黄金周期间,“炒兰”之风依然在大别山区越刮越盛。不理性的“炒兰”催生出一批批“掠夺式”野生兰采挖大军,野生兰花资源正遭遇灭顶之灾。产业化与物种保护如何走出“相生相克”困局,在开发利用中实现对野生兰的保护?这早已不仅仅是大别山区兰花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炒兰热”持续

    一株兰花卖出120万元天价,兰商长年驻扎收购奇珍兰花

    5月的大别山,正是映山红漫山遍野,兰草花遍地生香的季节。

    如今,这些生长在大别山区深山老林里的野生兰正被人一棵棵连根掘起,贩运到市场或在路边兜售。走进大别山区的乡村农贸市场乃至城镇街头,随处可见肩挑、身背、手提、车驮的野生兰花苗和野生兰。

    大别山区出现大规模挖兰风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一株几毛钱到几元几十元,兰花的价格不断攀升,如今有些花异色异的兰花通常能卖到万元以上。不久前,一株四苗“熊猫蝶”(因花形似熊猫得名)兰草,被浙江的兰花商人以120万元高价买走。这是目前安徽大别山区野生兰草花卖出的最高价,转手后价格还会飙升。

    “这株梅瓣(花形似梅花)是我用4万元在金寨从一个农民手里买来的,已经有人出价20多万元要买了。从金寨一个人手上我花8万元买了4棵草,那家农民一个月挖兰花就挣了20多万元。”在大别山深山区,依靠兰花致富的武先生说。

    据安徽省六安市政协副主席、兰花协会会长王士雄介绍,目前采兰已进入滥采乱挖的高破坏期,离了山的兰花90%以上都死亡了,即使养在一些养兰者的家里,也大多半死不活。“古人养兰大多是个人爱好,对物种资源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而现在已经形成产业,挖兰养殖更多是为了投资赚钱,兰价已炒到不理性的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兰界都瞄准了大别山的兰花资源。韩国、日本及浙江、广东的兰商甚至长年驻扎大别山区收购奇珍兰花。

    “挖兰风”不止

    有村民挖几百甚至成千上万株普通兰花才获一两株“奇花异草”。一些稀有品种濒临灭绝

    “炒兰热”引发地毯式“挖兰风”。山民们纷纷扛起锄头上山,由于难以辨认兰花品质的优劣,闻香下手,见花就采,有的村民往往挖了几百甚至成千上万株普通兰花才获得一两株“奇花异草”。

    “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花名成万花毁啊!”六安市兰花协会副秘书长戴源道痛心地说。

    大别山地区的气象条件和独特地理区位,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原始型和高度进化型并存的兰花物种在大别山区就达数十种,奇棒、奇瓣、奇色、奇香应有尽有,每季都有兰花开放。在金寨、霍山、岳西等地,甚至还有很可观的兰花原始种群基地。

    “如今,野生兰花资源正遭受毁灭性破坏,空谷幽兰风景渐渐远离我们。”戴源道介绍,1995年以前在200平方米的山坡上可以采到200株兰花;而现在翻遍几座山也很难采到200株,昔日遍地兰香消失了,野生自然兰花群落也难觅踪迹。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大量的原生品种群基地在连续乱挖中被毁灭、消失,影响了兰花品种间的自然繁育,大大降低了珍稀名贵品种的出现,春兰红花素心等一些稀有品种已濒临灭绝。

    “兰花迷局”待解

    过去是“草”遭伤害,现在是“宝”又遭挖掘

    戴源道说,造成兰花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去主要是毁林开荒,使中、低山坡生长的成片兰花被当作一般的杂草除掉,或曝晒在光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