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首届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闭幕演出,这是众多青年演员联袂演出武戏《龙潭鲍骆》。
四川话、台湾腔、上海调、闽南语……从8月初开始,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里除了皮黄之声,还不时冒出各种方言。来自全国各地10个京剧院团的37名青年演员,经过紧张排练之后,又轮流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舞台,参加首届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8月26日晚,这项开创了中国京剧界多个第一的文化盛事结束了最后一场比赛。
北京“买单”全国唱戏
这是第一个让参赛团队如此省心的比赛。
除北京京剧院外,本届擂台赛还吸引了来自天津、上海、福建、云南、台湾等9个地方的院团参与。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主办方北京京剧院为所有演出费用买单,不仅为外地院团报销往返路费、食宿费用,还提供演出乐队、助演、道具、灯光、音响、字幕、装置等各项服务。 “我们要让外地院团全力以赴准备演出,不让其他的杂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北京京剧院业务部主任朱甲说。
这么一来,参赛的演员们是省心了,但对从没做过这种大型赛事的北京京剧院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重庆京剧院周利的《绿衣女侠》是一出几十年没演过的冷门传统戏,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和舞美工作人员都没见过这出戏。他们在重庆京剧院来京之前就开始对着录像排练,周利到京后又专门为她安排了5天的排练时间。
演出前一天装台时,装置负责人孙鹏发现重庆京剧院带来的布景太小,挂在梅兰芳大剧院就“穿帮”了,可他害怕周利着急就没告诉她,“自作主张”地从北京京剧院找到了可以替代的布景。第二天演出前,看到漂亮的新布景,周利又惊又喜,“他们用手绘的代替了我们喷绘的布景,让舞台呈现更为丰富,从视觉上让这个戏提升了一个层次。”
远道而来的福建京剧院是服装出了问题。他们演出《时迁盗甲》,为了轻装简行只带了主演一个人的服装,却忘了告诉主办方。直到演出前一天,他们才想起还有两个演员没服装,领队金福十分“不好意思”。但北京京剧院有关负责人很爽快地说“没问题”,马上帮他们找服装。“无论是演出排练,还是帮我们买车票,虽然困难很多,可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从不抱怨,总是痛快地说‘没问题’,一个剧院主办这样一个大赛事真的是太不容易了。”金福说。
福建京剧院院长刘作玉则感慨地说,北京首创的这种擂台赛模式对地方院团进京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自己到北京演出花销会很大,所以演出机会非常少,年轻人更是没机会。”这次擂台赛,不仅让外地院团年轻演员在北京的大舞台上得到了锻炼,也让北京观众欣赏到了外地院团的表演,视野更为开阔。
全本大戏看的是真功夫
《谢瑶环》的最后一场“大堂”是一段反串戏,当旦角窦晓璇穿着小生的衣服,脚踩着生行的厚底鞋,在台上甩发争辩时……台下的掌声、叫好声像潮水一般涌到了台上。看惯了窦晓璇青衣戏的戏迷们,没想到她的厚底功、甩发功也这么精彩。
戏迷们能在赛场上看到窦晓璇的这个侧面,正是得益于此次擂台赛——参赛者必须演出全本大戏。京剧比赛很多,但大多数比赛给演员的时间都很短,只能演出二十分钟左右的折子戏。
但此次擂台赛通过全本大戏来考察演员,这在京剧比赛中还是头一回。
这个大胆的想法是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提出来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能让演员得到实质意义的锻炼,“如果只是演折子戏,并不能准确地检验演员的能力,对于全面评价演员的艺术水准也不科学。”今年5月,在北京京剧院内擂台赛成功演出大戏的基础上,他们又将这种经验推广到了全国比赛中。评委、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说,京剧是综合的表演艺术,靠一个折子戏来判断一个演员是否优秀其实有点蒙人。而整出戏能看出演员唱念做打舞的综合能力,乃至于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处理。
对于这一点,参赛的女花脸李小培也深有感触。她演出《铡美案》时,包公的心情跌宕起伏,纠结在权威和情理之间。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她感觉嗓子慢慢地热起来,对包公的心情也越来越理解,似乎已经和人物融为一体。“唱整出大戏很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也能让演员情绪连贯,诠释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样角色才会更出彩,以前只唱折子戏很难找到这种塑造人物的感觉!”
如果算经济账的话,演全本大戏可比演折子戏的比赛要投入更多。折子戏比赛一晚上能演五六个人,全部37位演员比赛只要五六天就能结束,而现在大多数演员都是整场大戏,18天的比赛演出了26场,光场租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别说道具、服装、演员的费用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却从中解读出另一番意义,“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民族艺术的前途问题,是国家艺术的前途问题。对年轻的京剧演员而言,现在就是投入阶段,他们的回报是在未来。”
国之名角今日初长成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野猪林》“大雪飘”一场,大段的反二黄碰板从低沉到高亢,杜喆唱出了林冲的压抑悲愤,唱出了由远及近的画面感;滚堂、甩发、搓步、跪步、大段念白……“白虎堂”一场,杜喆通过各种技巧展现出了林冲被高俅所困,满腹冤屈说不清的激愤;“但愿得我妻无恙,逃过陷阱……”在“林冲发配”一场中,杜喆低拉高唱,全身跃起翻了个“吊毛”……
一出《野猪林》演下来,场内的叫好声和掌声几乎就没断过。评委周铁林看着文武皆备、唱做俱佳的杜喆,也像个普通观众似地忍不住叫好,“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演员。”
观众看戏讲究看角儿,但以往年轻演员唱整出戏的机会少之又少,正是这次擂台赛让许多年轻人得以崭露头角。
8月18日,王岳凌演出《红娘》前,一位81岁的老大爷一直在后台门口“威胁”保安,“你要不让我进去和王岳凌说几句话,我就不走!”最后这位老戏迷仗着年龄大总算“冲”进了后台。大爷只是过来鼓励鼓励王岳凌好好表现,但却让她心里百感交集。
“以前根本没人知道我是谁,可是经过两次擂台赛之后,我已经有了不少戏迷。”王岳凌说,这几天有100多个戏迷给她打电话、发短信鼓励她。评委也惊喜地发现她是一个好坯子,北京京剧院前副院长、评委陆翱十分感慨,“以前看这个孩子演的都是小活,没觉得特别突出。这次她演得非常熟练,可以看出来在背后下了不少功夫,而且对人物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个红娘有娇憨妩媚,无粗俗浅薄。她已经走上了正路。”
除了杜喆、王岳凌,还有窦晓璇、张馨月、吴昊颐、常秋月、康静、杨洋、郑潇、张凯……陆翱说起自己看好的演员几乎停不下嘴,最后他干脆说:“这次比赛的每一出戏都够‘一卖’,我们当评委,不再是煎熬而是一种享受,心里就剩美和乐了。”
“台下练100遍,也不如台上演一遍。”评委燕守平认为,这样一次比赛能给年轻演员们鼓5年的干劲儿,让他们有勇气继续坚守在这片舞台上,成长为未来的名角儿。“今后二三十年,京剧舞台上就看他们了。”
观众演员重建鱼水情
人大国剧研究中心教师张帆第一次作为观众评委来到梅兰芳大剧院,连说三个“没想到”。“我没想到擂台赛对观众评委的礼遇如此之高,可以坐在包厢里看戏;没想到还有剧院的领导专门给我们发聘书;没想到卖30块钱的纪念册上专门介绍了观众评委。”
为了让此次青年演员擂台赛更为公平公正,吸引更多戏迷关注,北京京剧院邀请观众为擂台赛做评委,这在国内也开了先河。观众评委打的分数和专业评委打的分数在演员成绩中所占比重完全相同,可以直接影响演员比赛名次。“过去都是戏迷请专业演员评判,现在我们这些戏迷居然可以给专业演员当评委了。”观众评委吴小秋接到聘书时十分激动。
北京京剧院的这个举措在戏迷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报名的人数大大超出了预料。最终入选的150多名观众评委中,还有33位来自外地,其中甚至有70多岁的老人。很多来不了北京的戏迷则守在电视机前看央视《空中剧院》的转播,看到高兴处还忍不住提笔写信。开赛以来,北京京剧院已收到全国各地观众写来的上百封信。戏迷桑丽媛在来信中称赞此次擂台赛是“功在当代青年演员,利在千秋国粹艺术的卓越创举”。
“这些专业大腕儿能弯下腰来让票友给他们当评委,传递的是一种亲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对京剧有兴趣。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评委也能将这次擂台赛的影响辐射到更广的范围,让它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赛事。”来自吉林延边的孙铁汉说。
张一帆则认为,京剧的鼎盛时期就是演员和观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时候,“以往的名角儿都将观众称为‘衣食父母’,京剧要发展必须有一批真正热爱、懂得京剧的人做土壤。他们之间的这种‘鱼水之情’理应得以延续。”
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呼应。这次擂台赛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每场演出的上座率都超过七成,有几场甚至出现了满座的情况。据了解,已经演出的20场总票房达到60万元,观众人数累计超过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