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黑导购
每当你到中关村电子商品的各个卖场的门口,电梯间,楼道里你都能发现这么一批人。他们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目光游离,看到顾客样貌的人靠近,便目露精光,迎着谄媚的笑脸如饿虎捕食一般围将上去。他们大多都穿着职业装,有的甚至穿着一些大品牌厂商的工作服,他们几乎和所有的数码产品商家都有着最铁的合作关系,包您拿到又便宜质量又好的货。在中关村,这么一批人被亲切的称为“黑导购”。
每天上午9点,黑导购们会准时出现在中关村海龙、鼎好电子城附近。每当有停下脚步的人,他会快速迎上去中,“您好,要买什么产品吗?给您推荐……”他们的任务是将消费者带到电子城内不同的商家或者维修中心。小刘就是这些令众多消费者深恶痛绝的黑导购中得一员。几年前他来到北京,羞于跟人说话。如今,他已能面对陌生人侃侃而谈,甚至忽悠他们购买电脑、相机。在近期中关村西区鼎好,海龙等几家大卖场在工商部门和卖场联合对活跃在此的“黑导购”施以重拳,力求将之一网打尽。像小刘这样的黑导购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在工商的“围捕”和生活的重压之下,小刘也第一次有了离开的念头。
谈到入行的这几年小刘也是感慨万千:“家里是东北农村的 ,读了个专科,回到老家工作也不好找,学的东西在农村根本用不到。一直在家呆得话,就要去种地。”在家闲了一个月后,小刘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了北京,来到这个无数人梦中的繁华都市,抱着心中对生活的憧憬来到了中关村。
2007年刚到北京时,小刘带着家里给的2000元钱,挤到了同乡租住的小房间里,两人同睡一张床。当时两人那间小屋的房租是500一个月,同乡照顾初来乍到的小刘,每个月自己出300让小刘出200。
到的北京的第二天,小刘便穿上从老乡那儿借来的“工作服”,去中关村“上班”。按照行业内的规矩拉一个客人5块钱,做成生意50到100不等的提成。小刘跟我算了一笔账,拉一个人进店面 = 5块钱 = 一份鸡蛋面 = 大半盒红塔山。中关村日均人流量10-18万左右,这得是多少盒红塔山,能吃多少顿鸡蛋面呀……
小刘做的第一单生意是介绍一名女大学生买笔记本电脑。小刘说当时他以7000多块的价格卖给了那个女生实际上只卖4000多元的电脑。小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似乎还有些起伏。“心里非常的内疚,我都不敢看那个女生的眼睛,人家还一个劲儿的谢我,说我是个热心人。。。”小刘还傻呼呼的跟店主说了一句,“会不会太狠了,一个小女孩。”可店家则是丢下一句,“别在这儿装高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小刘最终没有去干别的,他不舍得导购的提成收入。从最早骗购时的心惊胆战到坦然自若,小刘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也有自己的底线:老人不骗、贫困者不骗。他回忆起自己的一次反悔经历:2008年9月,他在海龙大厦门前遇上了一个学生,职业的习惯让他迅速把那个男孩当做了猎物。不一会儿,那个天真的男孩已经对他们“公司”的实力深信不疑。男孩取出了5000块钱,然后一遍又一遍数,足足数了3遍。男孩说,这是他们全家地里一年的收成。最后,小刘以男孩要的相机没货为由,提前结束交易。小刘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近来这些日子工商和派出所突击检查的频率越来越高,黑导购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小刘同样衣着光鲜地出门,在海龙、鼎好、e世界等电子城门前转悠,“不敢进电子城里面了,市场管理员查得紧”。在外面,他也一改过去大声吆喝,看准了才迎上去问,“就跟办证、卖发票的人一样”。每个月交易的量,再也上不去了。收入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段时间,他们这些同行也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都在为并不明朗的未来担忧,小刘也发现,他们喝醉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喝得酒却是越来越来少。他们知道自己挣下了黑心钱,却无法回头。
黑导购缘何难以除净?
黑导购的存在让消费者是深恶痛绝,各种深受其害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小刘可能有一天因为良心的谴责离开了这个圈子,但门外依然有无数个小张,小王想挤进来。黑导购这种特殊群体存在和发展壮大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为什么这个备受争议的群体却始终无法如大家的愿望在打击之下消亡掉呢?笔者认为这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首先,笔者认为,从宏观上来看这根我国目前整个社会的现状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短短二三十年间生产力的提升速度是惊人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同样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能一步就迈向成熟,这中间需要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免不了要走弯路。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使得我国出现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风景线打工潮。这在首都北京表现得更加突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都怀揣梦想,来到首都。这些人的文化层次大多不高,为了生存,便会寻找一些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做的工作。黑导购,只要心狠,能忽悠,你就能做。这也为黑导购这个群体的产生提供了“源头”,有了“源头”,似乎剩下的都不是问题。另外,恰逢,高精尖的科技产业在我国飞速的发展,中关村似乎一夜之间就由一个“村”变成了中国的“硅谷”,这个起初自由形成的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商场,店铺便如雨后之春笋一般冒了出来。IT行业的发展如日中天。但阳光灿烂之下,也必将会阴影重重。飞速发展过后,当IT行业已经不复当年之勇的时候,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进入市场的门槛过低,整个市场缺乏监管,IT产品的价格渠道的多样,不良商铺的利欲熏心,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特点,等等众多的因素汇集在一起。黑导购这个群体便“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在一段时期,维持了这个行业从业者饭碗中的米粒饱满。当然,这是在不要良心,牺牲消费者的前提下。
其次,从先进市场的具体情况看,目前IT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透明化,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和产品,商家同商家间的竞争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境地了。商家来到中关村的卖场开店自然是为了生存,是为了赚钱。但目前,一方面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使得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的空间已经被压榨至最低点,一些依靠风投的网站甚至可以“赔本赚吆喝”。这些需要承担大量成本的商家的日子便变得非常难过。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店租,物业管理等费用,也让商家们叫苦连连。鼎好商城某电脑商户负责人表示:“我在中关村开店,店面租金是2万一个月,不到10平方的面积。就这样,房租物管这些都还在涨,我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再不通过一些其他手段根本赚不来钱,如果你本本的做生意,只有关张大吉一条路可走。有的有背景的店铺不怕,人家有固定的客户来源。还有的店铺,一旦欺诈手段被识破,便会有身体强壮的导购出现,给你上演一段全武行。”这直接反应目前中关村整个IT行业的境况。据了解,中关村地区现有9个电子卖场,商铺总数约为7500个,从业人员50000余人。这种高密度、小作坊式经营状况,加上经营模式的落后、电子卖场总体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了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卖场的相对集中化,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在起初国家对中关村的不予理睬,任其自由发展。按照常理来说,自由竞争是最好的实现发展,优胜劣汰的方式。但是太过自由的竞争,缺乏跟得上发展的监管,不正当的竞争也就产生了。面对开的越来越多的卖场,但客户的群体还是那么多,这其中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在这种局面之下,黑导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商家的救命稻草。商家需要黑导购来支撑,黑导购就像附着在这条产业链上最底层的一环那样,与高他们一个阶层的商家有一种畸形的唇齿相依的关系。随着打击黑导购的力度越来愈大,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小编原来所熟识的经销商有不少已经不堪重负,转奔其他行业,留下的是一间间一时间无法租出的空房间。
其三,监管的不利,各种潜规则的横行,也给铲除黑导购,拯救中关村的信任危机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国家意识到中关村不得不管的时候,2009年,为了打击部分经销商宰客、欺诈等为,海淀区专门成立了由发改委、工商、税务、公安、文管等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中关村西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力求综合整治这一地区的电子卖场。 自去年3月1日起,海淀工商、公安、文委更是联合组成工作组进驻中关村西区海龙、鼎好、e世界电子市场。近日来,一波又一波的突击检查袭来,但在这么大动干戈的,兴师动众的情况下,似乎问题依然没有结局。这场猫鼠游戏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也看不到猫赢下游戏的希望。管理的部门众多,但似乎又不是拧成一股的绳,相互之间也似乎并不买对方的帐。混乱的管理,使得原本就乌烟瘴气的中关村,显得更加繁杂混乱。而卖场自身的监管则更是没有说服力的,卖场的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商户,若是卖场把商户的收入都掐死了,又有谁能来为卖场的生存买单?卖场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管吧,商户的利益要考虑,不管吧,一个充满欺诈的卖场哪个消费者还敢进去半步?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有的规定都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它就会有人情在。笔者昨天乘电梯上班,还看见一位黑导购在忽悠一位买电脑的顾客。当时小编心想,还真有不怕死的,顶风作案啊。后来得知,这黑导购干活的这家店的老板大有来头,不怕查!今天你来查,你前脚到,我一个电话拨出去,大家相视一笑,抱拳告辞。再耀眼的国徽,在污浊的空气中呆久了也会被氧化的。
中关村未来路在何方?
相信从前面的记录中,大家已经可以看出,黑导购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他们是中关村IT市场里面暴露在最外面的丑恶,他们折射出的目前整个市场,整个行业的畸形的发展。中关村俨然是“信任缺失”的代名词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只看到了表面的繁华,却没能看到这座大厦在越盖越高的同时,根基却越发显得岌岌可危。如若不从根本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座大厦说不定马上就会轰然倒下。黑导购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人为的因素。存在即使合理的,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梳理这些内在问题,逐一找到方法。想短期内消除这些顽疾,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中关村该如何完成产业升级,我们的监管要达到怎样强度和力度,我们的社会就业保障问题能得到多大的改善,或许这些才是解决目前中关村燃眉之急的决定性因素。
就目前来看,政府已经在三令五申的宣布查禁黑导购。而且近期,政府的整顿力度也确实不小,工商几乎天天到市场来查。很多小经销商面对这样的态势,已经开始选择大批撤离。在笔者的QQ上,看到许多熟人的签名档上都写着“退休”、“转行”……等等。
不过,是不是把这些小经销商和黑导购们驱逐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呢?在产业升级没有完成的时候,一旦整顿力度下降,他们是否会卷土重来?就算真的天天整顿,没有了小经销商作为支撑,中关村是否会从一片热土变成一片荒凉?中关村未来的升级之路该如何走?本站将会在接下来的稿件中继续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