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前门的前世今生

2012-06-14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北京日报
 

20世纪60年代的前门楼(CFP供图)

2012年的前门大街

    我爷爷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从河北进的北京。他从到北京那天起,住的地方就没离开过天桥。1962年我就出生在那里。那个年代的前门和据说是最能代表前门特色风貌的二三十年代的前门比起来,变化还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完全没有改变。我学会走路之后,大人们带我上街,我一问去哪儿玩,大人们就跟我说:去大前门。但实际上,他们带我只是到西草市那里扯两尺布,或者到正明斋去称斤桃酥,再不就是到鲜鱼口那里的天兴居喝碗炒肝。我还没看到前门楼子呢就又被拉着胳膊开始往家走了。我不乐意,哭着说,我还没到前门呢。大人哄我说:怎么没到,这里就是,你看看你看看,这儿全都叫前门。

    在老北京人的概念里,出了天桥就是奔前门了。

    前门是北京城的象征。前门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既是北京城中的一个具体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一个轮廓从模糊到逐渐清晰起来的区域范围。

    如果从丽正门算起来,前门出现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中国人对正南中间的这个位置一直是十分看重的。

    历史上,北京城各个城门的名字曾几经变动,而在民间,老百姓对一些城门一直有自己的叫法。如把崇文门叫成哈德门,把朝阳门叫做齐化门,将阜成门叫做平则门。正阳门则被叫做前门。齐化门和平则门是因为以前那里就叫过这个名字,老百姓叫习惯了不愿意改口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崇文门被叫成哈德门据说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哈德王府。而前门这个名字则纯粹是出自老百姓的意会言传。

    正阳门的北面,是壁垒森严的皇城和宫城,是金碧辉煌的王府,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门户地带,拥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正阳门也是皇帝日常进出皇宫的唯一通道。老百姓把正阳门叫做前门,既是对其实际功能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敬慕之意。

    我第一次进前门楼子的时候,还是被爸爸、妈妈抱着过去的,不记得有什么感觉,但当大了一点,自己能走路时被大人带着从前门楼子的门洞里穿过去的时候,我总是感到特别的恐惧。在我的印象里,那个门洞子特别高,洞子里的风特别大,三伏天进去的时候,身上的汗“唰”的一下子就没了。冬天往里面走更是觉得恐怖,觉得好像一松开大人的手,我的小身子马上就会被里面的风刮跑了。其实一出那门洞就知道,外面一点风都没有,但那里面就是不一样。每次一过了箭楼的门洞,我都会死活拉着大人的手不再接着去钻正阳门的那个门洞了,正阳门的门洞里面的风比箭楼的风更大。我一直到挺大的时候了,想到要过那个门洞,浑身上下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这可能就是做老百姓的和做皇上的差别所在。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墙和城门都不存在了,哈德门、齐化门、平则门这些名字也就不再叫了,正阳门和城门上的这三个字虽然还在,但除了说到历史事件的时候会让人们想起它,而在日常生活中,前门这个名字则从民间到官方完全取代了它的存在。

    在2004年出版的《北京市崇文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26日,革命志士吴樾于前门火车站刺杀出洋考察的清廷大臣载泽等人。吴当场身亡。

    同年,德国商人开办电灯公司,并于前门火车站安装电灯,为境内供电照明之始。

    前门火车站就是正阳门火车站。

    “1900年,京津铁路线修到了正阳门东侧,建正阳门火车站(东站)。”

    前门东站也称京奉火车站,是京奉铁路(北京至辽宁沈阳)的起始站。与前门东站对应,在正阳门箭楼西侧的前门西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当时是北京至汉口的起始站。民国四年(1915年),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从西直门到前门东站段通车,这样,前门地区便成为连接东北、江南和西北的铁路交通枢纽。两个火车站对前门地区的繁荣昌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正阳门向前门的演变中,有两件史实是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

    一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美、俄、日等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在天坛里面架起大炮,轰炸前门箭楼和城楼,前门箭楼上部几乎被完全烧毁。三年后,袁世凯奉旨重修,于1906年将箭楼修复。再一件事发生在191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为改善内外城间的交通状况,将正阳门与箭楼之间的瓮城拆除,中间修建公路,使正阳门和箭楼分割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建筑。

    这样,正阳门实际上已经从前门的概念中分离了出去,人们说到前门时所指的那个建筑物就是箭楼。

    二十几年前,你要指着正阳门箭楼问那些老北京人,那是什么地方?他们就会一点不打磕巴地告诉你:那是前门楼子。

    历史把众多的发展机遇给予了前门。

    早在元代,随着大都城商业的发达和贸易交往的频繁,大都城南城墙外,尤其是丽正门和顺承门(宣武门)外的关厢,居民稠密,市井繁华。又因为这一带靠近金中都旧城,当初中都旧城中未能迁入大都新城的居民,逐渐向大都城南门外移居,使得丽正门一带成为新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明初,明王朝为了恢复市场,繁荣经济,在正阳门外建房招商。“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日下旧闻考》)。北京有一条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段,这段河也被称作大通河。元朝时期,大通河对北京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到明朝时由于河道的变化,进京的码头迁到了北京城东南方的大通桥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大通桥,被皇家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漕运船只的终点站,船只来往繁盛一时。北京的商业中心也随之由什刹海、积水潭那里,转移到了正阳门一带。

    公元1644年5月,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实行旗、汉分城居住的制度,内城房屋一律让给旗人居住,将原内城居民赶到外城居住。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初年即有“京师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之制。许多汉民经营的店铺也被赶到前门外一带落户。

    乾隆六十年刊行的《都门竹枝词》里这样描写前门盛况:“晴云旭日拥城边,对面交言听不真。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将原国民党时期划分的20个区进行了规整,按数字编号,分别为第一区至第十六区。1952年9月,北京市再次进行区划调整,将第六区更名为前门区。

    这是前门正式作为地区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北京的历史中。

    2006年底,崇文区政府启动了对前门地区的改造工程。2008年5月,作为前门地区标志性街道的前门大街基本修复完成。

    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前门大街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当天就有5万多游人拥进了前门。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马拉松比赛等多项活动都曾穿越过前门大街。

    20世纪初,美国驻华公使保罗·S·芮恩施在他的《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写道:“内城中央的城门(前门)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穿过这座城门或站在城门下面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一种难忘的印象,感到这个独一无二的首都所特有的了不起的威严和高贵。”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诗人西川这样记录他和前门的情缘:“我骑在我的战马上,也就是我那破旧的二八凤凰牌自行车上,每过正阳门,我的目光便会在那高大灰暗的建筑上停留片刻。那是画册中的前门、歌曲中的前门、烟卷包装纸上的前门……”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前门都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