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200年前京西清代输水石渠

2012-07-25  来源: 北京日报
[字体: ]

 

北京西郊石槽

北京西郊石槽

北京西郊石槽

    7月21日,京城遭遇了61年来从未见过的大暴雨,北京市民万众一心“抗击强降雨,大爱涌京城”。我们在为无数最美北京人感动的同时,也钩沉起先辈们治理水害、兴修水利的一些旧京往事。

    7月21日,京城遭遇了61年来从未见过的大暴雨,北京市民万众一心“抗击强降雨,大爱涌京城”。我们在为无数最美北京人感动的同时,也钩沉起先辈们治理水害、兴修水利的一些旧京往事。

    在北京植物园东南部有一道长400多米的石槽,而在香山公园东南部也有一道长300多米的石槽,它们就是京西清代输水设施遗迹——石渠,距今已有260年的历史。

    《日下旧闻考》称:“西山泉脉随地涌现,其因势顺导流御园以汇于昆明湖者,不惟疏派玉泉已也。其自西北来者尚有二源: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一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于平地,复以石瓦;地势下则垣上置槽。兹二流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寺,汇于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夹垣而上,然后入静明园。”

    据《北京植物园志》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高宗弘历为保证清漪园和圆明园等诸园用水之需,开辟新水源。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开始了西北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系整理工程,除疏浚西湖(昆明湖)扩大东堤提高水位外,又把碧云寺卓锡泉、樱桃沟水源头泉水利用石槽全部导入湖中。其全线皆凿石为槽,覆以石瓦,则置槽于垣上,乾隆十八年(1753年)前竣工。”“石渠两侧多植柳树,水畔之柳,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故有‘河墙烟柳’之称”。

    所谓石渠,是先用砖石砌成石墙,其高矮因地势而定。地势较为平坦或较高的地方,石墙修的较低,或埋入地下、或与地面相平、或高出地面,但墙体较宽,一般宽度在2米左右。地势较低的地方,石墙修的较高,有的高度达2米多,但墙体较窄,宽度多在1米左右。石墙建成后,将用豆渣石凿成的石槽铺在上面,首尾相连,不留一丝空隙。其中与地面基本持平或略高于地面的石槽,多处于石墙的里侧(北侧),这是因为河墙外侧(南侧)为河滩,每到汛期时有山洪暴发,为防止水槽被洪水冲毁,故将石槽设置在石墙的内侧。每块石槽的长度并不统一,大多在1.2米至2.8米之间,横断面呈凹形,整体高约0.45米,其中上口外侧宽0.55米左右,上口内侧宽0.27米左右,槽深0.23米左右。石槽的上面盖有0.15米左右厚的石板,并用灰泥抹其缝隙,一是防止泥土落入而堵塞石槽,二是为了保持泉水的清洁。整个工程借用西郊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势,让泉水沿着石槽自西山脚下,绵延十余里,一直流到玉泉山下的静明园里。因形似微型的水渠,且全部由石料建筑而成,故称“石渠”,俗称“石槽”,也称“输水槽”“泄水槽”“导水渠”等,而高出地面的地段多被俗称为“河墙”。为了防止石渠附近的泥土流失,石渠建成后,在石渠两侧种植了大量的柳树,形成一道绿色的长廊,其景观被称之为“河墙烟柳”。该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绿色工程”。全部工程的建设历时近4年,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开始,一直使用到清末,其间在道光年间曾对石渠进行过一次修缮(“样式雷”建筑档案中略有记载)。

    在长达140多年的时间里,石渠为玉泉山内的湖泊及京城的水系输送了大量的西山泉水。1900年以后,随着清政府的衰败,石渠失于修治,水流段绝,逐渐毁废。原本绵延十余里长的石渠,而今只剩下近千米,其园林之外的石渠早已踪迹全无,而沿线众多的柳树早已随着石渠的废弃而消失了。

    从古代的石渠想到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凡事预则立,先人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做法依然没有过时。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需要许多人为的努力,包括城市功能设施的齐备。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