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舒了(老北京胡同研究专家)
图为舒了老先生正在核对校正他亲手绘制的《二十世纪末北京胡同分片全图》。
上午8时,外面亮堂堂的,舒了的房间却亮着灯。这位81岁的老人,又在为补阙老北京的胡同记忆奋笔疾书。
摘下眼镜,他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由于用眼过度,他白天也不得不开着灯,这几年先后去过四趟医院,换了十副眼镜。做一册北京胡同地图,写一本胡同专著,是老人晚年最大的心愿。
退休前,舒了在北京档案馆看到一张乾隆十五年绘制的北京全城地图。它将当时的京城勾勒得条理分明,唯独老北京胡同,被画得漏洞百出。这些年,随着城市大发展,很多胡同都消失了,北京人对胡同的记忆,也越发模糊。让胡同记忆代代传下去,成了舒了最美的梦。
从1987年退休次日起,他用了15年串胡同,8年画胡同,2年写胡同,如今已是第25个年头。
舒了铺开一张长1.8米、宽3米的图纸,这是他绘好的一卷胡同地图:一条条大小胡同被勾勒得清清楚楚,其宽窄、长短、拐弯、交会等,都严格按现实数据依比例呈现;胡同内密密麻麻,还布满了成千上万的点圈等标识。所有与胡同相关的记忆,小到一棵古树、一个门墩,大到一所学校、一处宗祠,几乎无一遗漏。
四大老城区的胡同加起来好几万条,舒了的地图分片画成了整整30张,才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胡同布局状况。
薄薄一张纸图,弄起来可费劲了。
由于皮尺测量不便,五步三米,便是他的标尺。为画准交会、拐弯等疑难杂点,他常常往返多次才能量好。15年下来,舒了用脚量完了北京所有的胡同,光是记录数据的本子,就用了41个。
这些固然辛苦,更难的却是弄清胡同里老物件的来龙去脉。
舒了随手指出图上一个小点,上面标着“张家大门”四个小字。为添上这四个字,他操心了近两年。
在东四十条东侧的胡同走访时,舒了发现这个磨砖对缝还带脊的古式建筑。他逢人便打听,只听说它是“鬼子张”的老屋,至于“鬼子张”是谁,却没人说得清。
一年过去了。串东四十条时,舒了再度追问起这所古居。来回跑了两个多月,他经一个老大妈找到了“鬼子张”儿子的姑爷,终于摸清了张家大门的来龙去脉:“鬼子张”,原名张德懿,是中国最早派驻欧洲的外交官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目击和记录巴黎公社起义的人……
日渐尘封的历史,就这样被再度打捞起来。舒了透露,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将在配图的书稿中详细道来。
困难归困难,几十年下来,舒了从没打过退堂鼓。“要想这活儿停,除非我死了!”他这样把前来劝说的儿女顶了回去。
舒了是满族后裔,打小在胡同长大,对胡同感情很深。他干过钳工,搞过统计,一直觉得成就不大。他还将原名“庆忠”改成“了”字,是想说:退休了,想给后人留点东西,余心未了。
如今,他写就的书稿堆了满满一桌。等专著写完,他打算将它和地图一同展览、出版。舒了说,他这辈子没干啥大事,这件小事,一定要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