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杂烩 > 正文

对宣南文化的“田野考察”

日期:2012-05-2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我希望与北京这座城市有“更亲密的接触”。具体说来,就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其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十八年前撰写《“北京学”》(1994年9月16日《北京日报》)这则短文,就总觉得,不能“光说不练”,自己也该为这座“千年古都”兼“国际大都市”做点什么。撰文、演讲、出书、开专题课、参加文化调研、组织国际会议等,此外,还希望与这座城市有“更亲密的接触”。具体说来,就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诉求,主要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我的学生。

    2001年,我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学生中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跟他们说,趁着老北京还没有完全消逝,赶紧出去四处走走看看,这样,对这座城市才有真切的体会,日后做研究,心里会踏实多了。首先是理解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然后再谈研究。除了阅读、查询、辨析、驰想,把自家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也带进来,这座城市才有可能“活起来”,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不久前,刚代表北大中文系,与北京市西城区社科联签署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西城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希望日后多带学生“走西城”。而第一次试验,就是今年4月26日的“宣南文化考察”。

    其实,类似的“田野考察”,我1999年就尝试过。那年,为了编撰《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我曾带领包括该书作者在内的若干研究生,沿着当年北大学生的游行路线,用了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从沙滩红楼一直走到因被学生“火烧”而名扬天下的赵家楼。一路上走走停停,指指点点,不时以历史照片比照或补充当下景象,让思绪回到八十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春夏之交。此举说不上有何深刻寓意,只是希望借此触摸那段已经永远消逝的历史。记得经过天安门广场时,还被警察盘问了许久。那天,有北京电视台记者跟拍,日后还做成专题片播出。可惜,当时不在意,两年前我让学生再去寻找时,编导已全部离开,片子也无从寻觅了。

    有报社或电视台的记者跟随,多少总有表演成分,感觉不太自在。这回不声张,就自己走。那天,带着二十多名研究现代文学或明清文化的研究生,在西城区社科联戴、陈二君的协助下,先后走访了报国寺(顾亭林祠,以及京城的收藏文化)、空竹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湖广会馆(会馆文化,以及戏曲博物馆)、京华印书局遗址(现代文化)等。中午在牛街的吐鲁番餐厅用餐,略为休息。来回换公交车、赶地铁,早上七点出门,下午六点到家,前后十一个小时。一天走下来,学生既疲惫,也兴奋,再三感叹,原来北京是这个样子的……

    虽说是“一日游”,也得认真做功课。走前,请正研究沦陷时期北平的博士生袁君整理相关资料,印成小册子,加上十几张各时期的宣南地图,让每位参加者心中有数;归来后,给同学们写信:“老天爷赏脸,4月26日那天,‘暖风熏得游人醉’。有感于此,准备印制一小册子,作为此行的纪念。诸君可就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读到的、想到的,撰一短文,9月1日前交卷。命题自由,文体及字数不限(但谢绝长篇论文),可穿插一两帧照片或速写。”之所以拖到九月才收稿,是怕影响学生们的学业;暑假中撰文,更好随意挥洒。

    我很欣赏周作人的态度:“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的野菜》)。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哪个大城市里三代以上的本地人都很少;反过来,只要居住三五载,就不可避免地会融入本地生活。你在北大(或北京某大学)念书,对脚下这座城市,理应有感情,也理应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建议,所有北大学生,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在学期间,至少应该有一次“京城一日游”——用自己的双脚与双眼,亲近这座因历史悠久的国际大都市。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