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之于江南春,江南春之于分众,似乎象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而如今江南春脱手分众卖给了新浪,很多人不禁要问分众还会是原来的分众吗,分众的命运如何?果如某些媒体所说通过协同效应,为分众和新浪带来新生的双赢局面吗,还是像资本市场的反应那样,两只股票双双暴跌,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呢?
分众为何要卖?
业内人士曾经说过,在江南春收购聚众之时就曾放言将在3-4年后退出这个领域。其中个中缘由并不能为人所知,即便为人所知又有太多无法公之于众的难言之隐。但是无论如何,江南春的故事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游戏由此告终。分众成功上市,各方利益得以增值、江南春成功大幅套现后进而合并给新浪,得以全身而退,江南春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一、草根民企生存环境之难
翻开江南春的发家史我们不难看出,江南春是一个地道的没有什么背景的草根一族,大学期间是一个中文系充满幻想的青年诗人,而且这个诗人同时又不甘寂寞积极入世,财富梦想通过诗人的特质假以广告这一半文半商的形式而实现,毕业前广告收益就已不菲,毕业后更是开办集策划创意到媒体购买的综合性广告公司、以及代理平面媒体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后来江南春深感拥有媒体的重要性,楼宇LCD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江南春的同期挚友陈天桥创办了盛大网络,已经因为代理韩国网络游戏迅速融资上市得以发家致富,资本造富的神话让本来喜欢幻想的江南春找到了一个功成名就的路径。江南春决定通过他的楼宇LCD再造一个资本神话。为获风险投资草根出身的江南春特地把广告公司搬到了著名VC软银所在的大楼,通过卫生间公关,博得了第一笔投资,随着资本的介入、分众得以快速扩张,江南春也成功的将企业推向海外上市。江南春的发家带有本世纪初典型的中国新经济造富运动的特征,就是一群知识青年、草根一族通过勤奋与知性运用新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本的助推下快速成长的过程。而这些草根企业成功之前的原罪以及成功以后的外界倾轧又使得他们倍感压力。事实上没有和权力机构结盟的中国草根民企成长还是有很多障碍,中国目前小民企发展阶段如果所还具备一定环境的话,企业规模扩张以后反而成为很多权贵资本追逐与倾轧的对象,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此江南春也没少受到各方利益集团的骚扰,这也许正是很多有识之士呼吁的中国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时必需的改革。但是江南春等不到那一天了,他要么退出要么找个大的靠山。
二、传媒产业政策之难
中国的传媒产业政策,主要依据于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79年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具备产业属性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好在事务的本质和真理是必然会占据上风的。中国的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和图书出版业市场化的进程较快,广电稍显落后。既便如此,传媒对于业外资本特别是外资的限制太多、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兼备收购跨区经营限制也很大,更谈不上按照现代化的机制体制运行传媒企业了。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媒体种种限制反而成就了户外新媒体的发展,由于象分众传媒这样的新媒体不依赖于内容而存在所以较少收到“滞后”的传媒政策的限制,不涉及更多的意识形态,同时产权清晰,成为揶揄中国传媒市场的国际资本的唯一出路,所以分众的成功属于必然。但是政策管的都是既往的事务,对于分众这种新媒体要不要管、到底怎么管国家相关部门确实在想也在做,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分众还小的时候没有对传统媒体构成什么大的威胁,但是当分众已经成为继央视、上海文广之后的第三大广告媒体公司时,已经开始大量分流电视媒体的预算,对国有媒体单位构成了实质性冲击,无论是处在竞争之中的电视台还是他们背后的主人广电部门都不会坐视不管,出手干预是必然的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无论是即将出台的新广告法还是已经颁布的物权法,以及传统媒体的反攻倒算都逼迫分众的下一步选择。江南春楼宇LCD的选择是完全远离广电的一种选择,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上也是以“户外电子广告牌”名义,而不是以“楼宇电视”的名义招股的,江南春对现有的传媒政策是主动回避的,他坚持用光盘播放的形式不是他没有无限传输的能力,是刻意回避楼宇LCD是大众传播的电视,刻意回避分众是个“准电视台”。可是他真的能回避得了吗?与谁合并来解决或摆脱传媒管制这把达摩克斯之剑,是江南春一直求解的难题。
三、业务模式增长之难
楼宇LCD,到底价值有多大?到底能承载多少广告?这是很多人曾经疑问过的问题?但是随着分众的迅速崛起、上市、营业规模不断扩大,象这样的诘问反而越来越少了。但是媒体生存自然有他的本质支撑力量,衡量一个媒体的商业价值主要还是要看受众价值以及受众与媒体的接触深度,或者说是媒体的传播力。至少有5个评价指标即媒体受众的数量、受众的质量、接触媒体的频次、接触的时长、和受众的稳定性。我们发现分众的受众基本上小众高端的、接触频次多但接触时长短,受众的稳定性强。所以分众是具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