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海峰 实习记者 曹乘瑜
最近,在北京市发布的“金融中心”产业规划的几个关键性试点内容,如股份转让、产业基金试点等,将落户中关村科技园。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对记者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关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将一些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在这个聚集了全国高科技优势的地方,如果再添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翅膀,必将再次飞跃发展。
中关村长大
“中关村”如今已经是“中关村科技园”的代称。另外,在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附近一大片电子商城,也叫“中关村”。
北京的中关村开发区最早也就起源于这里。一位习惯多年骑自行车上班的清华大学老教授告诉记者:“20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菜地呢!”
赵弘表示,中关村成立之初也曾有很多争议:体制改革不彻底,科技研发成果无法共享;早期定位电子城,地区过于商业,给创业之初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带来了成本负担等。
中关村就像一股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兴旺一阵后,在全国又销声匿迹。这让北京市不得不考虑中关村的长远发展策略。
随后,北京市先后发布了中关村“十五”和“十一五”发展战略,提出将北京其他区的开发区完全整合到中关村科技园开发区来,每个不同的开发区有不同的定位,各个开发区之间进行互补。
“2007年底以来,管委会已经和周边8个区县签署协议合作共建9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涉及规划面积60.61平方公里,占北京市16个市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的86%。”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副处长段宏伟在一份名为《中关村2008年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透露。这8个区县是平谷、门头沟、房山、顺义、大兴、怀柔、延庆和密云。
而现在中关村科技园又从“一区多园”升级为“一村多园多基地”。几乎将全北京的高新区囊括在内。然而中关村的辐射野心远不仅此,将自身的高科技优势与国际化接轨,使国内优势达到国际优势,是中关村科技园发展的重点。
“要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科技园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经济研究院专家王晓红就中关村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建议。
同时,利用国外的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科技设备和人才,也成了中关村提升其科研能力的一大措施。2004年至2007年累计共有44家园区企业在境外设立了62个分支机构,2007年,园区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0.99亿元。
“2007年,中关村企业在品牌创建方面注册欧美日商标512个,同比增长327%。”段宏伟介绍。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机构也成为中关村技术创新的新形式。2007年,国外对中关村科研活动关注带来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25.9亿元,同比增长37.8%。到2007年底,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70家,中关村本土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研究项目达到440项,同比增长了66.7%。
定位:中国的纳斯达克
“我们在做圈地运动!”西部证券创投部总经理程晓明7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A股市场中有个“中关村板块”,而在众多券商心中也有个“中关村板块”,自从2007年获批“推进产业投资基金的创设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和转让”资格后,很多券商就选择来中关村科技园安营扎寨。
“当时很多券商都喜欢将投资部放在金融街,而我们选择了中关村科技园。”程晓明说,中关村科技园云集着几万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有近300家在A股市场排队,代办公司上市前的股份转让,是个很好的市场。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人士介绍,为了推动园区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建立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关村管委会积极开展投融资创新试点,努力尝试推动解决制度缺陷。
创新之一便是新三板的设立。2006年1月23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正式启动,并推出了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开设的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
新三板的设立,使得那些具有较高的成长性,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绩不突出的新兴公司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融资途径。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高新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推进创业投资和股权私募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关村的新三板正在走上美国纳斯达克的道路——做市商制度。这更加引起外界的关注。
程晓明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融资,而融资的困难在于估值。相比于当前中国暗箱特色的“坐庄”,做市商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其透明且负责。
不仅如此,针对快速成长期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中